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念佛方法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 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 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印光大师 (续)复刘惠民书二

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 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 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 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 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 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 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 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 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 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 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 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 也。(又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见 《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五》)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 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 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 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 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 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 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 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耳 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见《正编·与徐 福贤书》)校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 理契机也。 印光大师 (续)复杨炜章书

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 以后礼诵,但志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 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 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 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 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 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 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平常念佛,决不可过为 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 住,亦致伤气。 (三编卷第一·复杨慎予居士书)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 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 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印光大师 (续)复刘惠民书二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 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 火。汝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 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 炎,此病即消灭矣。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 但至诚摄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莲华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立 之莲华,则自可顿愈矣(若不敢作莲华上坐立,恐致或有魔 事,但向脚底下想,此种心火头火,均可不生矣)。 (续编卷 上·复沈弥生居士书)

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 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行经), 了义中无上了义(教经),圆顿中最极圆顿(理教)。故云清 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也。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 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 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 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 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 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 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 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 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 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 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 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 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 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 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 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 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 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 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 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 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 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 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 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 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 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 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 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 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 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 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 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 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 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 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 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 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 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 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 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 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 无不宜。 印光大师 复高邵麟书四

  只贵 信得 及,守 得稳,直下 念 去,或 昼夜 十 万 , 或 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 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 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 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 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 下得千七百转语①,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 珍重!    ——蕅益《灵峰宗论》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 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 《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 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 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 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 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 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 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 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 行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若能如上①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 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 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 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 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 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①如上:指此文前述之四修法——恭敬修、无余修、无间 修、长时修。   ——善导《往生礼赞偈》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 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 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 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 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 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 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 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 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 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 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 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 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 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 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 修持法则也。(正)与陈锡周书 印光大师 (正)与陈锡周书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 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 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 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 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 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 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彼系自任己 见,不依净土宗旨者。众生之心,须用种种善法调治。譬如吃 饭,须用菜蔬佐助。唯刻期打七,可以专持一句佛号。一切经 咒,皆不持诵。然亦不可并礼拜发愿全废之。除打七外,照常 持诵,俱无所碍。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 识有偏。专念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 印光大师(三 编卷第一·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 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 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印光大师(三编卷第三·复卓智立 居士书四)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 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 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 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 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言念佛正行者,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 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 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 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 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 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 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 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 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 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 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 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 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绕, 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 拜均行。见《正编·复马契西书五》)若不便绕,或跪、 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至、清 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 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 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 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 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 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 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 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印光大师 (正)与陈锡周书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 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 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 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 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 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 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 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 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 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 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 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汝能 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 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切 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 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 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 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 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 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 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 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 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 复叶福备书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增广·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P348)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 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 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印光大师 答幻修学人

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 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 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亦 然。若常大声,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极强健 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热则去衣,冷则加衣,何得于念 佛了生死一法,死执一定,不取适宜,是尚得谓之知法乎。又 有提倡掐珠记数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则一句一掐,不轻 放过,则心易归一。弊,则静坐时掐,必致心难安定,久则成 病。又人之精神,有种种不一,何可执一法,而不知调停从事 乎。凡同众修持,须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亦须按自 己之精神为定。何有死法令人遵守乎。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 惰,便是生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印光大师(续编卷上·复念 西大师书)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 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须心中念得清楚, 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默念,亦须常听。以心一起 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固明明了了也。 勿起坏念头,又何有心热如火之恶感乎。 印光大师(三编卷第一·复吴 思谦居士书)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 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 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 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 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 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 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 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即念佛 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 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 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 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 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 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 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 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 至着魔。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 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 (三)复明心师书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 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 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 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 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 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慧远《慧远法师文钞》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 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 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 (续)复刘惠民书二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 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 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 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 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 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应道交。 (续)复又真 师书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 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 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 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三)复 江有传书

出声念,则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难念, 宜念四字。从日至夜,睡着则任他去,醒来即接着 念。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决不片时放舍,庶可超 凡入圣,了生脱死,往生西方矣。 (续)复汤慧振书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 本; 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之实义; 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 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 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 不负此生矣。 (三)复康寄遥书

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 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 不浮动,亦不生头火。汝念佛头上若有物摩抚及牵制 等,此系念佛时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 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灭矣。 切不可认此为工夫,又不可怕此为魔境。但至诚摄心 而念,并想自身在莲花上坐或立,一心想于所坐立之 莲花,则自可顿愈矣。 (续)复沈弥生书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 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 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 时,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 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 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 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静坐 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续)诫初发心学佛者书

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释云:“大声 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亦 可云:“大心念,则所见之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 则便可见佛胜妙应身或报身耳。” (续)复念西师书

感应之道,如撞钟然。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 小者则小鸣。世每有小感而大应者,乃宿生修持之功 德所致也。 (三)药师如来功德经序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 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 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 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 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续)复念佛 居士书

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 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 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名之为法,亦太 可怜,净宗绝无此事。来山尚不如看书之有益。古 人云:“见面不如闻名。”即来,与座下说者,仍是 《文钞》中话,岂另有特别奥妙之秘法乎?十余年 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 诚尽敬,妙妙妙妙。”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 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三)复明性师书

如来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摄受之光,竖穷三 际,横遍十方,普皆熏照。具缚凡夫,绝不闻见。如 瞽齆者,当午过旃檀林,了不知有檀香、日光也。倘 生正信心,常念佛号,以如来万德洪名,冥熏加被, 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可随己分量,或得三昧而 稍闻见,或证无生而大闻见,迄至以佛庄严而为庄严 矣。监院妙真大师,冀莅此者,同染佛香,同蒙佛 光,祈题此四字,并以跋告来哲。 (三)灵岩山寺香光庄 严匾额跋语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 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 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 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 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 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 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 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 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 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 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 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 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 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 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着,又不 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 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须知学道人,要识 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 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着, 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 (正)复何慧昭书

无论诵何经、持何咒,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 合修净业之宗旨。 (正)复周智茂书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 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 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 即是常时回向。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 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 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 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 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 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 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 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正)与徐福贤书

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 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 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 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 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 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三)复章道生书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 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 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 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 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 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 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 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 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 耳。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 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 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 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 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 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 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 回向净土也。 (三)复愚僧居士书

发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 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 师《新定净土文》。(即“稽首西方安乐国”之一篇长文, 载《禅门日诵》。编者敬注)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 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 为发愿也。 (正)拟答某居士书

 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 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 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因佛有无量 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 德,常乐我净①、本觉始觉②、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万 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专持者,众生学佛,亦有无量行法, 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 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法门,摄无不尽。    ——莲池《弥陀疏钞》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 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 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 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 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 不错却。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 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 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 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 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 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①来生,不如 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 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 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 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 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莲池《云栖法汇》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 《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 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 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 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 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 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 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 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 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 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 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 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 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 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 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 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 心,本来是佛。   ——莲池《云栖法汇》

    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
  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
  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
  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 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但当深信忆念,数数 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 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 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 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传灯大师《净土生无生论》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 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 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 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 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 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 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若见他受苦时,以 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 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 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 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 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 德。  ——遵式大师《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