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2006《弥陀要解》(摘要4)

下面跟大家介绍净土的种类到底有多少,怎么会有这个净土呢?诸佛净土都是不同,那都是因为佛的本愿不同,净土就是佛本愿的结果。由于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期所发的广大弘愿,将来成佛的时候,他就成了果德的庄严,所以这个愿又叫“本愿”。本愿所成就的净土,是愿力功德所成,而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一砖一瓦去建设起来,它是功德所成。
 
 
 
  很多人说大家都去西方极乐世界,住在哪呢?又怎么上生活呢?担心这些种种问题。这是世间人的知见,所以说我们要有佛的知见,你就不会担心这些问题了,无极之身,哪里还有这么多麻烦呢?在哪里是彻底解脱了,没有这些事情。解脱什么?解脱世间的种种困惑、困累,所以才叫净土,这是功德所成就。我们这个世间是什么呢?业力所感,众生造业所感得的国土是这样子。
 
 
 
  往生到那里的人到底有多少呢?佛告诉说“非是算术所能知之”,不是算术所能够知道的。《阿弥陀经》不是跟我们这么讲吗,没有办法去知道是多少。不是说只有我们这里的人往生到哪里,十方国土都有人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这是功德所成,而不会受到局限,怕待不下。换句话说,大家都下地狱,地狱没地方待怎么办?唯心所成,你业有多大,就受多大的罪,这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见,净土法门亦复如是,众生的心所具的德,跟诸佛完全一样的,无量性的功德遍满法界,无边的宽广。
 
 
 
  极乐世界人的身体,不是我们这样小小个的。阿弥陀佛的身体有多大呢?“绀目澄清四大海”,他的眼睛就像四个大海一样那么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眉毛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你说那头有多大,脚有多大,想不起来呀!因为我们没看过那么大,所以你去观想就很难。《观经》里面说修观就很难,后来佛说那就观丈六吧,报身相你观不起来,你观丈六应化身。所以说那个地方如此之殊胜!那是佛的本愿功德所成就。
 
 
 
  “本”有“因”的意思,所谓本愿,有因必成果,有果必有因。世间的一切现象,有因必定会导致结果,结果必定有它的原因。你为什么贫穷?一定有原因的;某人为什么富贵?也有原因的,这是因果。你不要说哪有因果,我没看见。怎么没看见?你身边的人为什么贫富差距那么大,那个人傻傻的,怎么就赚大钱呢;那人鬼精灵,他却赚不来钱,这就是因果,所以说因果历然。菩萨修愿的因,所以有成佛的果、净土的愿果,这样愿因和愿果相应成就。
 
 
 
  本愿的特点,他不是今生今世发愿能够成就,而是经历了生生世世长期的修行,才能够实现他的誓愿。地藏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的功德,分身于千百亿地狱当中去度化众生,那是他因地发的愿。婆罗门女、光目女,他们为成就一切众生,从发愿开始,经历累劫的修行,而能够成就今天的功德。所以弥陀的净土,也是因为弥陀的本愿而成就。
菩萨所有的一切修行发愿,总愿是一样的。所谓总愿就是四弘誓愿,依四谛——苦、集、灭、道而发的四弘誓愿。因为众生苦,所以要去度众生;因为众生有烦恼,“集”是烦恼,所以要断;“灭”是涅槃,是无上道,我要去证;“道”是种种法门,我要去学,所以才发四弘誓愿。这是共愿,是相通的。别愿就各有不同,因为个人因地的修行不一样,内容各具特色,数量非一。
 
 
 
   《阿閦佛国经》里面讲,阿閦佛曾经发了二十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面发了十善愿;《药师经》里面发十二愿;《普贤行愿品》发十大愿;然后《悲华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发五百愿;《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所以他们所发愿不一样,有多有少。共愿当中有别愿,发愿的目的都是来成就众生,所以净土有多种。
 
 
 
  阿閦佛的净土,根据后汉支娄迦谶翻译的《阿閦佛国经》里面讲,东方有个妙喜世界,有一尊阿閦佛在彼世界说法,那么这阿閦佛是何许人呢?在《法华经·化城品》里面有这么讲,“过去有佛,大通智胜如来……国名好城,劫名大相”。大通智胜如来在成佛之前,是当国王的,后来出家修行了。他未出家的时候有十六个王子,这十六个王子一起发愿都出家了。第一个王子叫智积,后来授记在东方作佛,号阿閦如来,国名为妙喜或者叫欢喜。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阿閦佛他们曾经是兄弟,何以见得是兄弟啊?就在《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六王子当中最后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第九个是阿弥陀佛。
 
 
 
  所以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那是从迹而说,而不是从本。释迦牟尼佛成佛已经多久呢?两千多年了。《法华经》说在尘点劫以前,他已经成佛了,在印度菩提树下成道,只是垂迹来世间度化众生而已,是这么一个过程而已。如果他们是兄弟,一起作为王子,然后一起发心、一起成就,就是已经非常久远了,这是阿閦佛净土。为什么要介绍这呢,因为它有互相连带的关系了 。
弥勒净土,是根据《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以及《弥勒成佛经》这些经典。弥勒净土叫什么净土?兜率净土。过去和近代也有不少人发愿往生到弥勒净土,玄奘大师他就发愿往生到弥勒净土。太虚大师往生哪里?他也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以前还有《谛观全集》,作者是何许人呢?演培老法师,他也是这样发愿往生。
 
 
 
  《弥勒上生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神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一食顷他就往生到兜率天去了。《大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里面也这样讲,“若有众生薄婬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要修什么呢?要修十善。也就说你淡薄贪瞋痴才成就十善,然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是这样。还有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念药师佛也可以往生到琉璃世界。药师佛说,你到东方琉璃世界游一趟,之后派菩萨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去。
 
 
 
  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是阿弥陀佛净土。现存的经典记载阿弥陀佛的事迹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的,有二百三十多部经典提到这样的事情,也就说大约占整个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这么多。那么最早传入到汉地的弥陀净土信仰的经典是什么呢?就是《般舟三昧经》,也就是东汉支楼迦谶翻译的。除了《四十二章经》以外,中国最早翻译的一整套完整的经典是《般舟三昧经》,《四十二章经》只是根据这么一个义理选出来四十二章。
 
 
 
  最早在东汉翻译的《般舟三昧经》讲到弥陀净土的事情,有这么一句话,“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这是《般舟三昧经》里面提到这样的事,因为它不是专门讲念阿弥陀佛往生的事情,所以没有收在净土经典当中,它主要讲三昧,讲三昧的种种功德。相继的还有《悲华经》、《一向出生菩萨经》、《法华经》、《鼓音声经》等等,此类的经典不是专门叙述弥陀信仰的一些经典 。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