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2002菩萨戒略说(摘要)

菩萨戒顾名思义,要成佛道,必须受持菩萨戒。也就是三世诸佛成佛,都必须要受持菩萨戒而得成就。
 
菩萨戒它是叫做通戒,所谓通戒是通七众,甚至通七众以外。何以见得呢?一切鬼神乃至变化人、淫男、淫女、八部鬼神,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这就是超过七众以外都可以受,他要听懂法师语就可以。所以说它可以不在七众,也可以说七众当中,都可以受持菩萨戒。
一个菩萨精神,只要发菩萨心,上求下化即可以受持菩萨戒,这是一个前提。受菩萨戒的内容是讲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摄善法、摄有情,也就是说持一切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叫三聚净戒。整个菩萨戒的精神,建立在这三者上。
 
律仪戒相,要非常谨慎地去守持,而且要修一切善法。持一切戒,诸恶莫做;修一切善法,众善奉行。众善奉行当然包括度众生内容在内,也就是上求下化的一个法门。
 
瑜伽菩萨戒比梵网还更早一点,大概在公元400多年左右,在西梁那个地方有一位叫法进,法进当时带了几个人去请求一位尊者叫昙无谶传授菩萨戒,那么昙无谶他说此国人等性多狡猾,又无刚节,岂有堪为菩萨道器。当时讲这么一句话,所以不给授。法进知道有受菩萨戒这个事情,但是这个戒怎么受法,以及戒相不明了,他就在佛前发愿立誓苦求,苦求到第七天,梦见弥勒菩萨亲自给他授,而且把这个戒相也诵给他。然后他梦醒以后,把这个过程找昙无谶说明,说昨天做这么一个梦,弥勒菩萨亲自给我授戒,很清楚很明白,而且把这个戒相也告诉我了,我现在还能够诵出来。这昙无谶当时就感到非常的惊讶,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然后他就感叹说,汉土亦有人矣。说汉土也有菩萨根器的人,于是他就把这梵本,瑜伽菩萨戒内容翻译出来,翻译出来的跟法进梦中受的完全相符。

酤酒戒
 
酤酒就是卖酒,做酒行业的这是不可以。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从个人角度来讲,佛教是讲智慧解脱,酒是迷众生的性,迷性就会造业,所以禁止。
 
菩萨是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不能以酒来去迷倒众生的智慧本性。你开酒业,希望大家来买酒,这样的一种心就不可。故此把这判为重罪,一切酒不得酤。
 
说四众过戒
 
菩萨都应该要修口业清净,讲四众过,对菩萨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违犯,是犯重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因和缘一个是动机。
 
那么一切种种条件,也就种种方法,业就是所做的一种结果行为,这都是属于犯戒。
 
做为菩萨是如何的护教?他听到外道以及二乘人,如果说佛法中非法非律。他听到常生悲心,而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如果反说自说佛法中罪过,这样菩萨就犯了重罪。

自赞毁他戒
 
是自赞毁他也是不可,这个一不小心,就会违犯菩萨戒的根本。
 
我们在毁他的同时未必自赞,但是毁别人的目的是要抬高自己,也就是说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样在菩萨里面也是一种忌讳,是不可以的。教人自赞毁他,乃至毁他因,毁他缘都不可以。那么菩萨应该怎么样呢?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不好的事情应该向自己,那就是菩萨心。我们通常讲的菩萨心就应该这样,那是利益一切众生出发,好事给别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菩萨都要受过。
 
悭惜加毁戒
 
悭就是自己有的东西,不愿意给别人。贪是自己没有,要从那里求索。这个悭只是说见贫穷人来乞,应该随前人所需,尽量给予。做为菩萨,乃至身体都应该布施,更何况说外财,都应该给别人。
 
这里说乃至嗔心、恶心,不给人家一钱乃至一草都不给。有人来要问法,一偈一句都不肯说,一微尘许法都不肯说,反更加以骂辱。这里不但是悭惜,而且还加以骂辱,这样菩萨就说有所违犯。这完全与慈悲心相违背。

嗔心不受悔戒
 
人家有对不住我们的地方,向我们赔礼道歉,我们应该要接受,不能恚恨。嗔恨在心,有违于菩萨的心行,菩萨就是要行佛的慈悲心,与慈悲心相应,才堪称佛的种子。如果是起嗔心,那完全与慈悲心相违背,这是菩萨的重大忌讳。
 
谤三宝戒。
 
若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乃至谤因、谤缘、谤业。若遇外道恶人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就护佛法那种心是这样的。如果是自己生谤心,那就违背菩萨。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