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大乘起信论》摘要26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所谓真如三昧,见到相你不住,然后所得也不住。“乃至出定,亦无懈慢”,出了定了也不要去懈怠,不要起我慢,所有的烦恼渐渐就会微薄,这样就断烦恼。不是一下子,咔嚓,烦恼断完。那怎么断呢?“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初修学的人必须要明白这些道理,不可能不经过这些障碍,你马上一下子就进如来性,那是不可能,所以必须要依这个真如三昧。所谓真如三昧,不见相、不依相、不得相。
 
“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不起味著”。修行要是觉得哪里有一点意思啦,觉得很好啊,沾沾自喜啊,我最近得了什么什么样,完了完了,这就麻烦了。我最近感觉我这脉络通啦,又什么气血通了。佛教不搞这一个,不是专门修气功的。也有不少人在修气功,说我修禅定啊,如何如何。有什么感觉,最近到哪啦,那是见鬼了,对吧!都不要起这样的一种执著。
 
“依于我见”,如果是这样修呢?“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你看都没出三界啊,与外道是相应的,“与外道共”。初修学的人呢?“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必须要有善知识。我们现在没地方依,依谁呢,依经书,多看经书就对了。《起信论》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是对还是错。“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下面也有功德啊!“现世当得十种利益”,现世能得到利益,何等十种呢?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十方诸佛之所护念,你是因为与道相应与诸佛相应而已,而不是诸佛站在云端上面,我给你加持了啊!我告诉你什么消息了,这就麻烦了。上面已经告诉我们这样子,所以说护念是与佛相应,自然会感应道交。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如果做噩梦见到鬼来抓你啦!这样的事情也是个麻烦。若是常常能够这样呢?这些事情都没有,远离了。那也不要去招惹,你看我修行什么鬼都没有啊!我什么魔都不会啊!嗯,小心啊!过去世的种种怨业怨债来讨你,你不能沾沾自喜,我修得很好。那些鬼从来都不找我怎么怎么样,鬼神怎么样,敬而远之。“敬”,你说它有什么了不起,咱们不能欺负它,它有通啊!我们还没有,对吧!等我们成就的时候你就不怕它,我们现在还没成就,它随便弄一下子,摸一下你肚子,你都会疼个半死,我告诉你,是不是这样。不能吹牛,这样告诉说真正修行就不会产生恐怖。
【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当时印度有种种外道惑乱。我们在本土,比如说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啊!无论他怎么说,都不会去扰乱我们这种正信、信念。道教常常会修气脉,怎么怎么样呐!你要跟老道去学怎么打通气脉,修修止观就完了,你打通干嘛,打通又怎么样呢?对吧!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有产生诽谤的,这要小心。讲经说法,千万要远离诽谤。只赞叹这部经是最好,那其它经都是不好,那就诽谤了。我修这个法门是最好,你们修那个法门都是不好的,这是诽谤。众生根性不一样,应以何法得度者,那么佛就说以法来相应。“重罪业障”,渐渐就会怎么样呢?微薄,业障慢慢就会少了,障碍少了,业障就少了嘛!
 
“五者、灭一切疑”,对于真理贤圣三宝,这种疑心慢慢减少。“诸恶觉观”,“觉观”就是“寻伺”,种种寻伺。“恶觉观”,恶的寻伺,想这个啦,想那个,对不对?因果有没有等等,这都要远离。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与佛所讲的,佛的功德也好,一毛端里面现无数刹,这样一个诸佛的境界。我们都有一个增上相信,因为我们没达到,相信有这样的功德。
 
“七者、远离忧悔”,一天到晚忧悲苦恼,愁得不得了,又很后悔这样那样的。悔这个,悔那个,也是修行的一个障碍。“于生死中勇猛不怯”,你觉得我这出家对了,就一直走下去。你觉得我选择这个法门,我修下去就是了,不要在那里忧悔。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心慢慢地调柔,憍慢的事情慢慢少。“不为他人所恼”,别人也不会干扰到你,这样自己心调柔就不会觉得说,谁监督你了,谁又要伤害你了,一天到晚又谁要杀你了,这个事情你自然就没有。这是内心起魔障,他就会觉得说很多人干扰他。如果你心能调柔,你觉得啥事没有,它都化解了,这要有福报能够转换得过来,要不然你转换不过来的。
 
“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没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你看见没有,这完全能调整自己的心,他福报已经有这样的了,就不会执于世间的一种执著。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会用功的人,外面吵啊,闹啊,他都没问题的。当然不是说那很大的音声,一般小的音声他能够听不见,这就是一种功夫,自己调整自己。这样外缘的一切音声都不会干扰他,人家讲话啦或者唱歌啦怎么的,都不会惊动他。当然我们初学的人肯定会的,有时候音声都会干扰的。这里说能够以这样去修行调整自己,外面一些事情慢慢慢慢干扰就少了。所以诸佛菩萨他入定,根本就不会听到外面的音声。那么这里说,如果得到这样的三昧就没有问题了。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这里告诉说住止要起观,你要把这个止修好,多多少少带一点观的意思。“唯修于止,则心沉没”,他沉没下去了,到处晃荡,心会进入死水一潭还是不行的,怎么样呢?“或起懈怠”,修止修禅,这样慢慢什么都不想干了。我只是在那里一天都闭着眼睛,不想做事情了。
 
“不乐众善”,一切善法不想修。“远离大悲,是故修观”,所以这个地方要修一点观来对治,完全修止会进入这种状态,这也是障碍。所以不愿意修善法,要调整一下。那修观呢?“修习观者”,上面无非是讲四念处观,修观就是四念处观,先修无常观。
 
“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凡是有为法,再好的它都会成为过去。所以说佛看到弟子们住在树下,觉得那棵树很好,他说不行,最多三个月,都要远离,换一个地方。这就是说世间所有一切法不能久停。“须臾变坏”,时时起无常观,一切都会变坏很正常的。
 
第二“苦观”。“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三苦当中有一个叫做行苦。行苦,他就不断地运行,迁流变化就会苦,事情一直都保留着这样多好,不行,它会过去的,“念念生灭”。
 
第三“无我观”。“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过去已经不可得了,“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现前的诸法怎么样呢?“犹如电光”,闪一下而已。“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云是不定飘浮的,这样呢?“忽尔而起”,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皆是什么呢?无有实性。
 
第四“修不净观”。“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有这个身都有种种不净。没讲到心,这里讲到身,身是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没有一样可乐。有些人自恋,感觉自己身体长得蛮好看的,不可乐啊,不清净的。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好,然后“观用”。“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观的作用。“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众生皆是如是。“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因为有生灭境界,种种现前,造业受报等等,这就是生灭,受了一切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过去造了种种业,现在有种种逼迫。因为我们有这个报体,自然有很多逼迫呀!太热了不行,太冷了又不行,刚刚好它不可能,因无常啊,它会过去的,是不是?一直都在变化。所以说我们有这个身体就有种种逼迫。
 
“未来所苦亦无分齐”,没有了脱生死,未来这个苦要受多少都不知道,就没有边际了。“难舍难离”,这些苦是很难的,因为无明没断。“而不觉知”,我们自己不知道。“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众生一直造业。“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不要消极厌世,不想活了什么,不要这样。知道世间种种苦就要发大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我心早一点离开这些分别。“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乃至到他方世界去,也能够修一切善法,圆满一切功德。
 
“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发度众生的愿,修善法度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上面离一切分别心,那就是烦恼无边誓愿断。善法要学,众生无边誓愿要度,然后涅槃第一义乐,究竟涅槃。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随自己能够怎么样呢?“不舍修学”,就是根据自己的力量不舍修学。“心无懈怠”,不要懈怠。“唯除坐时”,一个是行动的时候,还是坐的时候,这是观时间啊!“专念于止”,坐的时候一般说修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它分开来,一般讲说修止带观,修观的时候也要带止,这叫“止观双运”。这里它稍微有一个区别。“应作不应作”,修观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善应该做,恶不应该做啊!“若行若住,若卧若起”,我们通常说行、住、坐、卧,下面就止观双行了。“皆应止观俱行”,上面说坐通常修止偏多,其它修观偏多。下面告诉说,那么应该止观双行。
 
“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所谓修无自性,这也是偏于止。“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这多少带有修观,自性不可得,就属于真如相应修止。底下又修观,因缘和合,世俗的诸法,那么自性不生就是修胜义观,假因缘和合善恶之业,那是世俗谛观。“苦乐等报,不失不坏”,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还是有的,这就是修观。“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你看修俗又导归于真,修真导归于俗,真俗二谛双运,不偏一边,就是远离二边。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如果修止,凡夫是执著于世间,你修止,就不执著于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他不住于涅槃,怯弱就害怕生死。“若修观者”,如果修观者呢?“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修观虽然厌离,但是不要像二乘人不顾众生。“远离凡夫不修善根”,还要远离凡夫不修善根,凡夫不修善根。
 
“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如果说止观不具足,必须要修止观,不修止观不行。你无论修哪个法门,它不离这个止观,道理是一样的。你持咒也好,念佛也好,都不离这个止观。它只是借用这个来对治那个烦恼,就是止观。那么下面是什么?“特胜方便行”,我们科判里面其中第三点就立这个,就是“特胜方便行”。什么叫特胜?上面这些修法是正常的方便,成就信心的一个正行法。那么下面有特殊的方便,就是叫做念佛。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学真如法,真如三昧。“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很难呐,怎么修都不相应。“以住于此娑婆世界”,未得到十信位初住以上的人,你要在这个世间久住,多多少少会怯弱,会怕怕的。你现在叫我住在世间度众生,靠不住,心没有把握,一点把握都没有,怎么把握?你说晚上做梦不要做,不行,把握不住自己。清醒的时候都起正念也不行,也是控制不住,我这念头驾驶不住。所以这个地方说,“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在这个世间一直要遇到诸佛很难。
 
“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那么上面讲的,初发心要经过十千劫,这个信心才能够成就。如果说我们在这个世间要修十千劫,修到哪里去都不知道,是不是?能够进入十住的初住位,信心成就,很难,信心很难成就。
 
“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很容易退,怎么办呢?“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告诉我们怎么办呢?下面告诉我们,“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诸佛有这样的愿,你念他名号就能往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经里面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我们通常说三资粮,信、愿、行,善根,你有善根回向愿求。你想生,有这样的条件你就能往生。
 
“常见佛故,终无有退”,有人说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慢,然后再回过头来在这世间度众生,那众生受尽了苦,我这个悲心受不了啊!意思说我这悲心早一点成就,在这世间不走了,就在那度吧!你没那个能力,你度谁呀,度不了,没那么大的力量。我们自己信心都不足,怎么办呢?到那里去,再回过头来度众生,你才有力量,先到那留学,这样呢?自己就不会有退了。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所以四十八愿里面说,你能够念佛往生住正定聚就不会退,不会住邪定聚,这是“特胜方便”。万一这个信心怕不够,修不起来呢?也有人把《起信论》列在净土法门那个行列,但是真正讲到念佛就这么一小段而已。但是上面所讲的,真如熏习也好,妄业也好,净土法门也是这么讲的。你必须要会归念弥陀,无非是真如熏习真心,就是那么一个道理,理是完全一样的。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下面是“流通分”,也叫“劝修利益分”,这是第五。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修行有什么利益?信心增长了。怎么让他信心增长?要修习六度,修习止观等等,让我们的信心增长起来,功德成就,然后有这种利益说,劝别人也能修行得到利益。“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大乘起信论》嘛,一切众生心所讲的就是摩诃衍。“我已总说”,上面已经说了。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这跟其它经一样的赞叹经典。“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也就是能够达到彼岸。
 
上面是总的,下面是分别说。“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怯弱”,就是听到《起信论》所讲的真如门和生灭门,这样的一个修行法呢,乃至信心的成就,不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将来肯定成佛,“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意思说十善只是人天福报而已。“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修《大乘起信论》成佛这个法门,“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持《起信论》里面的义理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赞叹比较的功德。“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因为《起信论》所讲的是法性功德,信我们自己的信心,这一念心就是具足无量性的功德所在,所以说这样相应了。
 
“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这是法性自然相应的意思,功德是这么大。这么多这么好的东西,你把它毁坏了,那肯定是损失老大,就说毁谤罪过也很大。“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应当怎么样呢?“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不要对这些道理产生诽谤。“以深自害”,这样深深地自害,也是害别人。
 
“断绝一切三宝之种”,所谓“绍隆佛种”,你必须要相信这样的功德,才能够成就佛道。成就佛道,你可以说法,说法可以成就僧团度众生,三宝具足啊!“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什么法呢?真如之法,法性之法,“得涅槃故”。这里看见没有,此法就是法宝,得涅槃就是佛宝。
 
“一切菩萨”那就是僧宝,“因之修行入佛智故”,三宝具足。“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一切菩萨过去,已经成就这些菩萨,登地的菩萨依此法。“得成净信”,净信就是从发心住得信心成就,信这个真如法。你不相信自己能成佛,这还了得,肯定不能成就啊!现在的菩萨正在依此法得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下面一个是回向,回向什么呢?回向成佛,回向利益众生,也就是真如法性的回向。“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总结所论,真如法性甚深广大,体、相、用三大不是很广嘛?那么这里马鸣菩萨说,我今随分总的大义说一下而已。
 
那么我们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起信论》,从这里面大家有没有了解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学到东西没有?听了半天,我一点感觉没有,麻烦了,对吧!多多少少有点印象,什么叫真如门,一心开二门,然后如何以这个真如熏习乃至信心成就,来成就我们自己修学的一个资粮。
 
“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他把所有的功德回于法性,回于真性,回到自己的心性上去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普利一切众生。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
 
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终)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