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般若慧海 > 往生故事 >

行在戒律,导归极乐——元照律师

宋代有一位律宗的祖师——元照灵芝律师,他早年就是发这个愿。他原来看《高僧传》,看到慧布法师的传。这位慧布法师发的愿就是对往生净土没有兴趣:与其在莲华十二大劫不能出来,倒不如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普度一切众生。
元照律师一看这个,点头啊——这个菩萨大愿很好啊,他也把这个愿作为自己的愿,就是要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普度众生。结果在31岁的时候生了重病,生重病之后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最后他才想到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开始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一念名号,病好了。
灵芝元照律师在《净业礼忏仪序》中说到,自己因为体验到了重病时的茫然无力,重新检点以往修行,顿觉前非,感到自己先前所发的要生生世世留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的大愿,“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于是一改过去对净土法门的轻谤态度,转而深入学习净土法门:
“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
他把平生所学全部放下来,专门寻求净土教门,在二十多年里没有暂时舍开过。这种学习并不仅限于持名念佛的行门,而是建立在深入教海,对净土妙理都作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的。元照律师通过纵览古今大德们的著作,顿然解开了过去心中关于念佛往生的种种疑惑,愈发深信不疑。
在具体行持方面,元照律师参考了净土宗二祖长安善导和尚在《往生礼赞》里特别开示的专杂两修:如果专修,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如果杂修,千万人里恐怕只有一两个能往生。更进一步就专修念佛法门来说,虽有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等种种不同,但由于现在众生业障深重,心识散乱,很难成就像《观无量寿佛经》中那些微妙观行,所以善导大师极力提倡采用持名念佛一法来修学净土法门。元照律师便依从着善导大师的指示,一心专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
解门方面通过“研详理教,披括古今”,终得“顿释群疑,愈加深信”;行门方面,“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元照律师也有了“几生逃逝,今始知归”的感叹。正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娑婆众生多生以来都是逃逝之子,直到如今遇到净土法门,开始持名念佛,矢志往生西方,才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元照律师不仅自己修学净土法门,更以所修之法展转化导更多的众生一同念佛。弥陀愿海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即使尽未来际也赞叹不完。虽然方便有多门,但首先还是要具足信心。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大势至菩萨说的:“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元照律师正是要效法大势至菩萨,通过赞叹弥陀世尊和极乐世界,发起众生清净信心,达到“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又何尝不是在度化众生呢?
“复自思念已前所造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克。纵百千劫,所作不亡。业性虽空,果报不失。内怀惭耻,晓夕兢惶。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苦倒忏悔。仍发大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欲常修习,须立轨仪,故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末第列十门,并准圣言,咸遵古式,事从简要,法在精专。所贵自备修持,岂敢贻诸先达。后贤披览,知我志焉。”
随后大师又讲到自己对过去造作恶业的忏悔,尤其是对不信净土,乃至轻谤别人修学净业的深重罪障的深重惭愧。恶业已经形成,尽管罪性本空,但相应的苦果决定会来,如《大宝积经》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元照律师心怀惭耻,从早到晚战兢惕厉、惶恐怖畏地在圣像前袒露心迹,五体投地作礼,竭力发露忏悔,并且发下大愿:普摄一切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也正是由此因缘,才集成了这部《净业礼忏仪》。
以后在他未来的——晚年三十多年当中,对净土法门手不释卷——读诵,而且对净土法门有注解:《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都有注述。所以元照律师以“行在戒律,导归极乐”,作为他一生的修持的准则。



附:

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元照,自下坛来,便知学律。但禀性庸薄,为行不肖。后遇天台神悟法师,苦口提诲,始知改迹。遂乃深求祖教,博究佛乘。而于佛祖微言,薄有所领。窃自思曰,初心晚学,宁无夙善。但不遇良导,作恶无耻,虚丧一生,受苦长劫。于是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通达佛理,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复见高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途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
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
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信。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仍以所修,展转化导。尽未来际,洪赞何穷。方便多门,以信得入。如大势至,以念佛心,获悟圆通,入三摩地。
复自思念,已前所造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克。纵百千劫,所作不亡。业性虽空,果报不失。内怀惭耻,晓夕兢惶。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苦倒忏悔。仍发大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欲常修习,须立轨仪。故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末,第列十门。并准圣言,咸遵古式。事从简要,法在精专。所贵自备修持,岂敢贻诸先达。后贤披览,知我志焉。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