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观经四贴疏》(摘要2)

序分义 定善的观缘
 
  示现入灭。佛都要入灭了,更何况众生呢!这只是示现。“故云若佛灭后也”。怎么说佛灭后啊?那只是这么一个示现,来化导众生而已,跟人的寿命一样,你也不要憍慢,也不要刚强。
 
  “言诸众生者,此明如来息化,众生无处归依”:“息化”就是一期的教化已经完了,像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一期入灭了。“众生无处归依”,众生没有地方可归了,没有个皈依处怎么办呢?“蠢蠢周慞,纵横走于六道”。那么这样众生蠢蠢之心,就会来得怎么样呢,没有依靠的地方了,很彷徨。这样依然会在六道当中去轮回。“纵横走于六道”,还是会在六道当中轮转。也就佛入灭,那么众生就没有依靠,没有依靠会依然造业啊!
 
  “言浊恶不善者,此明五浊也”:这个就是我们经文里面有。“浊恶不善”,五浊恶世种种不善。这里说劫浊、众生浊、见浊、烦恼浊、命浊。所谓“劫浊”,劫本来是非浊的。“当劫减时”,众生造业越来越加剧了。
 
  我们这地球本来是好好的,现在怎么发热、发高烧呢?众生发高烧越来越热恼,所以地球自然就热恼。这是众生的依处,依报的庄严。依报之所以能够庄严,看正报。所以天台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为你正报转了。依报是众生的心具,心具依心而造。本来心所具足,心如是造,那显现的山河大地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水无所谓水不水,人见是水,鱼见是宫殿、是空气。那么饿鬼见了是脓血。那就不一样,不同了。那么这里说众生的业感不同,所以正报依报也就不同了。那么众生造业,这地球随着众生造业不同,一切的变化就无常了。

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
 
  定善义的第一观“日落观”。前面先是说明做日落观的一个准备,那么先是劝修此观。为什么要修这样的一个观法呢?因为我们众生的心想,遍缘一切尘境的缘故,所以心要先注一境,就专注一境来修。那么这样呢“安心三昧,何容可得?”因为触目都起贪乱的想,心要安在三昧是不可能啊!“自非舍缘托静”,如果不舍缘托静“相续注心,直指西方”,因为这里讲的是专注西方,向西“简余九域”,就是简除其它几个方向。因为你一会儿东一会西,心就乱了。所谓“九域”,就是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简除其它九个地方。这里直指的是西方。“是以一身一心一回向。一处一境界一相续。一归依一正念。是名想成就。”全部要是专一:“一身”坐在那里,“一心”专注,以此“回向”想于西方。这样的“一处一境界”,始终“相续”着,“归”向于弥陀。那“正念”提起来,依“正念”不想别的,所以这样叫作“想成就”。“想成就”也就上面的“思惟”,由“思惟”而得正定,而得“正受”。“此世后生,随心解脱也。”“此世”完了最“后生”,就能够“随心”而得“解脱”。
 
 
 
  那么第三点呢,就是为什么要修日轮呢?第三个:“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内外照曜超过此日百千万倍。”从事相说,弥陀极乐世界的光明,已经超过日月。所以说弥陀名号里面有“超日月光”,超过百倍。但是从理上说呢,众生本具的智慧光明,被烦恼业障给障蔽不能显发。故此说“日”是表示光明,也是借此机会显发众生的心性,本自具足的光明智慧,以此来显发而已。那么事上说太阳有光亮,那么与极乐世界相比呢,要差百千万倍。
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是应现佛的大悲心来度众生,也就佛所有一切不是轻举妄动,想干嘛就干嘛,想一出是一出不行的,他要度众生应现他的大悲。
 
“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不坐在那里赴机,而是站立呢?“此明如来别有密意”,就是一切佛的举止,都有他一定的用意所在。
 
“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我们这个是五趣杂居地,这里面有凡夫、有圣人,而且有种种旁生等等。
 
“八苦相烧,动成违返”,就是众生都是有苦,煎熬在那里,你要动的话就是造业了。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所以说佛不拣择一个地方,所有法界的众生都要去应化。所谓的法界应化之境就是众生界,所有众生之类——众生法界都一一去度化。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由身去化导众生,“即诸佛身也”。诸佛的身显现,三类化身他不一定,所以这个地方说:“入众生心想中”,诸佛如来的法身——法界身,所谓法界身随心而已,心到身即到。那么这能够显现法界的身,入众生的心想当中,因为我们想佛的身。那么这个身怎么显现呢?因为众生有心想佛,佛有心来应现,以身相来影现,让你在心中里面就有这个佛。
 
“但诸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见佛者,即成斯义也”。无论在定中也好,梦中也好,“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佛的影现,与你心念相应而影现,让众生心中有这个佛。
 
有大慈悲即是佛的心,佛是以无缘慈悲来摄诸众生。
 
慈悲有三种: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第一是“众生缘慈”,就是佛证得这大悲的体,法界所有的众生都在佛所缘、所念的范围,他不拣择亲疏,哪一类众生,所有的法界的众生,佛自然缘念。他自然缘念一切众生,这是“众生缘慈”。
 
但是你一切缘念,怎么不去救度一切众生呢?你要有缘,无缘很难。所以说你往生,要念佛才能往生,不念很难。
 
第二是“法缘”,所谓“法缘”,是佛自然观法界一切诸法的“法性”和“法相”,性相他都能圆融周遍,去观察一切法——一切法的缘起,一切法的性空,一切法的相性,一一皆观察,叫作“法缘慈”。
 
第三是“无缘慈”,所谓的“无缘慈”,也就说佛以大悲为体,大悲为体呢,他观一切众生,去救度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
《往生论》的三心是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
 
“无染清净心”,因为菩萨修行,他要有般若的智慧去引导,观一切法皆空,人我皆空,这样他才能够契入诸法的理性。那就跟上面的直心一样,跟至诚心也是一样,至诚心跟直心一样。他直心无有虚伪,真实无虚。那么“无染清净心”必须要观万法皆空,契入真如,破我法二执这样的清净心,所以他以智慧为本,无染以智慧为本,这个智是般若智慧,以般若为前导,才能够去度化众生。所以六度,“五度为盲,般若为眼”,有智慧才能够引导。其它五度呢,导向彼岸波罗蜜。
 
“安清净心”,是拔众生的苦安稳众生,他目的在安稳众生。怎么才能安稳众生?众生有苦他就不得安稳,把众生的苦给拔掉。众生苦是什么东西?就是有烦恼会造业,会造业就会感报有苦。他把众生根本东西把它拔掉,贪瞋痴把它拔了,拔了,这样才究竟安稳,所以这样以慈悲为本,救众生苦,慈悲为本。
 
“乐清净心”,也就说菩萨这一生当中,如果不去安乐众生,他自己快乐不起来。像维摩诘一样,“众生病故我病”,众生无病了,我病也就好了。那文殊师利问说:您老人家什么病,病怎么生起来的?他说我本来没有病,因为众生有病,所以我有病。众生没病了,我病就好了。众生啥时候会好?所以说,菩萨的悲心是永远都是要安乐一切众生。
 
那么从《往生论》是讲念佛往生的,意思说有一个众生不往生极乐世界,菩萨都不得安心,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这菩萨才快乐。也说令众生快乐,菩萨才能够快乐,这样呢,是以方便为本——一个是智慧为本,一个是慈悲为本,一个是方便为本。他要究竟去度一切众生,那先度众生成佛,怎么成佛呢?先让他往生极乐世界,这么一种方便,所以说这三心连起来,无非就是讲到菩提心。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