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大乘起信论》摘要2

接下来,我们再看“生灭门”中‘释生灭心法’,就此中的“染净生灭”中第二点‘释上生灭因缘’这一科,也就是生灭心的因缘。这一科中有明生灭因缘义和显所依因缘体这两点。先说“生灭因缘义”,那生灭心的因缘如何呢?藏心为依,诸识生起。我们为什么有种种分别,原因在哪里?所以有底下括号里面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的产生,它依这藏识里面的种子而生起。第二点是所依因缘体,无明为依的杂染,然后说到还灭,有这个无明心。如何认识这个无明?所以下面有讲三相应和三不相应,这是指的生灭因缘。
 
还有“生灭门”中‘释生灭心法’,就此中的“染净生灭”中第三点‘释上生灭之相’这一科,也就是讲心生灭相。下面就有讲到,尤其《起信论》讲的跟唯识不一样,就在这里。生灭相,泛说生灭明不生灭,生灭和不生灭这两个相对,从生灭讲到不灭。
 
下面把“生灭门”中‘释生灭心法’,就此中的“染净相资”约略说一下。此中分四点:举数列名、熏习义、熏习相和断常二义。熏习的体是什么?熏习所起的染法不断,从众生界一直这么熏习一直造业,那么与染法相应,然后熏习起净法不断。唯识说真如不能熏,《起信论》讲真如能熏。起熏,真如有正智,它有起这作用。唯识学本身说没有,它只是清净,就像我们前面讲的矿里面有金,这个金的作用没有显出来,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怎么样呢?去炼,把沙石土去掉,这个金才能够起作用,这是唯识学所讲。那么《起信论》所讲这个熏习,净法它能够起作用。净染究竟无尽,就是真如体、相、用,所讲真如的体、相和它的作用,熏习无尽一直到成佛这么个过程。

然后是【解释分】中第二大科“对治邪执”。众生产生邪见,是因为有人我执和法我执。那么人我执,论里有五种闻说,然后法我执呢?执五蕴等法为真实,这就产生邪见。
 
接着是【解释分】中第三大科“分别发趣道相”。《起信论》从哪里开始信呢?前面这道理都阐述了,那么能不能引发我们的信心呢?所以要信成就发心,发起三种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发起这样的心,乃至讲到四方便行,行根本方便、能止方便,然后发起善根增长以及大愿平等。不论哪一种修习,你相信都要去修习,这个信心才会引发起来。接下来是行、证,也就是解行发心和证发心。“分别发趣道相”这一科,你看总结起来,信、解、行、证四个字,有没有,信解行证。第一个是信成就发心,第二是解行发心,解行发心要去做什么?要离相六度,就是离一切相去行六度,才能够圆满波罗蜜呀!第三是证发心,就是从净心到究竟地,证真如成就众生。你要证得成佛,就必须学大菩萨断除粗重的烦恼,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成就来利益众生。以上是“分别发趣道相”的内容,那么《起信论》的主要内容也都在【解释分】当中。
 
第四段是【修行信心分】。信心,这个信心信什么呢?信佛法僧三宝,信根本,信根本就是信真如。你要相信自己有真如心,当下这个心可以成佛。然后相信佛的功德、法的利益、僧的行持,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这个真如的目的,要相信这个。看下面“五门修行”这一科,所谓五门是施、戒、忍、进和止观,也就是六度。接下来有说到“特殊方便行”,就是指念佛往生。《起信论》里面有讲念佛往生的事情,无佛世,自己又远离善知识,恐怕不能够往生,信心把握不住,这里先说念佛往生。这部分是修行信心分。
 
第五段是【劝修利益分】,这不多,只是一页纸而已,它说按照前面这么来做,你修行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呢?总的说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本论所讲的。
 
C是回向偈,就是最后的偈颂回向。
 
以上就是这部论大体讲的内容,我们就非常清楚明了。最后总结一下,主要有五点: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
“或为知友,或为怨家”。
 
怨家也能够作为修行的增上。这是《法华经》里面讲不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成等正觉,广度众生”。那是怨家作为一种增上。如果说我们能够处理得好,怨家可以成为善知识。如果处理不好那就什么呢?怨家越结越深。冤家本来什么呢?宜解不宜结。然后有一个怨家一天到晚找你麻烦,那你怎么办?我们凡夫肯定搞不定的。他搞你烦恼,你就结的越来越深,想尽办法把它搞掉。实在不行就雇人找黑帮,很多人这样干。这众生烦恼会是这样。如果说有遇到这种情况下,我们凡夫一般是处理不了的。你看释迦佛因地的时候,跟提婆达多一直都是这样,然后他一直在干扰他,他一直作他的一种增上缘。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
 
我们一般身没那么多色,色然后有相又好,这里说相好。所住的“依果”就是依报。上面是见到佛正报的身体,然后所见的依报“亦有无量种种庄严”。哪些庄严呢?
 
通常佛国要么就是香庄严、光庄严、音声庄严、色身庄严等等。“随所示现”就是随众生心所示现。也就说佛菩萨往下,对众生来说,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示现,众生行类各自不一样,所以也现无有边际。不是这单一的一种,就是无量无边的形体来利益众生。佛通常变一座山、桥梁等等,都无有分齐相。
 
“随其所应,常能住持”。
 
其就是众生,随着众生所感应的能够住持。
 
“不毁不失”。
 
《法华经》里面不是这么讲嘛,佛说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那么及余其它的住处,众生见劫尽了,大火所烧等等,他说我在灵鹫山,住的那个地方会怎么样?非常地安隐,天人常充满。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不毁不失。因为众生见有生灭、毁灭,诸佛常住如是。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
 
佛怎么能成就这么殊胜的功德呢?这功德从哪里来呢?是因为修波罗蜜、修无漏行熏成的。无量劫来不可思议这样善法。
 
“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佛的报身有自受用身,就无量快乐的相。这一切都是依自己真如、如来藏熏,然后外面佛菩萨的加持力量等等,才能成就这样的殊胜。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
 
如果是凡夫所见的,又是如何呢?“是其粗色”。佛也现色,现身粗色。
 
“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 非受乐相”。
 
六道所见的都不一样,各类众生肯定所现的。你要去度化他都不同。
 
什么叫“种种异类,非受乐相”?佛的报身,他自受用的报身是非常快乐的。他住在无量的禅定当中,但是为了来度化众生,现那个相给凡夫看,那不是快乐的相。
 
我们看的《阿含经》里面所讲的,佛去托钵有时候托不来钵,还有麻麦之报。然后哪里头疼、脚痛怎么样,现这种不是快乐的相。如果说认为是这样那就不对。像《维摩诘经》里面阿难去乞食,大清早就拿个钵去说要一点牛奶。维摩诘遇到他就说,你这么早站在这里干什么?他说世尊有点头疼,我想化点牛奶。他说你这些话讲的,不要被人家听见呐,如来是金刚不坏之身,他无量的自在、无量的快乐,哪里会头疼呢?你赶紧回去吧!那阿难拔腿要跑。他说你别跑了,示现头疼没关系,要点奶拿去呗!这是一个本,从根本说他没有问题。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