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大乘起信论》摘要7

阿赖耶识有叫“圣义”,这句话出在《大悲咒》里面啊!叫作“圣观自在”。“阿利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阿利耶”就是“阿赖耶”,解释为“圣观自在”。
 
下面的“婆卢羯帝烁钵啰耶”就是“自在”的意思,叫作“圣观自在”。阿赖耶识有这么一种解释。大家学《八识规矩颂》中有一句“去后来先作主公”,他有主宰啊!那么古代地论师,翻译成真心或者佛性,也理解为无漏性净,无漏性净也有这么理解的。那么真谛所翻译阿赖耶识叫“无没识”,你们有听过吧!它不会消灭,不会没有掉。
 
“无没识”也就是种子不失,功德也不失,所有造的一切善法和恶法都不失。那就是经里面所讲的,所造什么来着?“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就是那个道理。你无论造善业也好,造恶业也好,所经百千劫,他都在那里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是善业或者恶业,果报依然现行。
 
那么民间也有说法啊!佛教里方便的说法也有,阎罗王给你记账。你今天造善业或恶业了,阎罗王就给你记个账在那里,等到你死的时候到阎罗王那里去对账,这是方便说。谁给你记账?你自己记的嘛!所以说你无论在哪个地方,阴暗的角落也好,你都是熏到八识里面,账记得好好的。有哪个地方挡住了,搞不好那个鬼看不见,你自己记好好的,所以种子不失。
 
那么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说叫 “能藏、所藏、我爱执藏”,这就是阿赖耶识的意思。从玄奘大师以后的唯识学,也就成立了我们现在所讲的唯识学。在此之前的唯识跟之后的唯识,思想有点不太一样。那么现在所流传的唯识也就是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他们建立起来。他讲阿赖耶识,侧重于众生的杂染边说。正因为侧重于杂染边说,上面才说阿赖耶识,就像透过云层的那种光明。
 
从杂染边说,唯识学里面的《摄论》和《地论》,它讲的是真妄和合。而唯识本身只讲杂染,阿赖耶识就是杂染。你把杂染去掉才可以,是这样。那么《摄论》跟《地论》它有讲到真妄和合,是这样的。
 
我们这个地方讲阿赖耶识,有觉和不觉。所谓觉,就是自体真相、觉性。不觉就是妄染、无始的无明,我们可以理解为无始无明,那就是“不觉”。下面这定义来解释阿赖耶识。所谓的生灭心是依着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又理解为阿赖耶识,这里面有觉和不觉两种意思。
 
下面接下来是觉,到底什么叫觉?觉区别于不觉,不觉是什么呢?有妄有念,尤其《起信论》强调念,有念就是妄。你要起念就不对,所以这个对后来禅宗的发展影响很大。禅宗里面说,你只要有念头,起了一个念头你就错了。
 
所谓参,要参什么呢?参念之前的话头,就是起念头之前那个心是什么?要看到那个心,那就是本觉的心。所以我们现在搞不好参,就是参那个念头,一直在那猜呀猜,起了念头我这念头从哪里起来,那是参话尾,不是参话头。
 
《起信论》对禅宗的影响在这儿,你有念就是妄,有妄有念所以你所缘的一切就受限制了。就好像结了一个冰块,这个冰块是圆坨坨或者四方形的,它放在哪儿都会有障碍。我这个器皿是圆的,然后你冰块结了一个方形,你就放不下去啦!你有大有小啊!所以离念离妄,就好像化冰成什么?成水。那么水能够跟一切相容,所以把这妄念去掉,你就跟水一样,放在哪里都可以。所以说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住在哪个地方都是好得很。
 
我们从经典上看,佛所看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如此清净光明。佛讲经说,诸佛都是一样啊!正报和依报都一样的庄严。舍利弗就起个念头说:那你释迦佛在这个世界,怎么是这样呢?佛就说:你不要起念头,你以为我的世界跟你的世界一样吗?佛就用脚指头点地,你看我的世界是这样,让你感受一下,是这样来的。所以说去掉一切念头啊,一切山河大地,它自然就清净庄严了。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大圆镜智”照一切他不染,他才能够自在嘛!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我们这个地方所讲呢?我们看书啊!《起信论》七十三页的倒数第二行,“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刚才讲“离念相者”,离念相怎么样呢?如果你离开所有的念头和所有的相,不着一切相,这个心怎么样呢?
 
“等如虚空,无所不遍”。我们心受时空的限制不能解脱,诸佛不受时空的限制,他才自在嘛!“法界一相”,从事法界说,它有种种差别,它会归于理法界,理都平等。虽然有千差万别的诸法,它的本体性是一样的。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以法为身啊!见到这诸法的真理,这就是诸佛的法身了。“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这个法身就叫本觉,本来觉悟。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下面解释这个本觉,本觉到底是什么样呢?“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底下几句话有点绕口啊!本觉者,本觉就是本体,本来觉悟的意思。怎么知道他本来觉悟呢?现在开始知道。啊!原来是这样,明白了。
 
对始觉义来说,那什么叫“始觉”呢?即同本觉,始觉即同本觉。你所觉悟到的跟本来那个体是一样的,这就叫做“本觉”。你没有开始觉悟,怎么知道本来是觉悟的呢?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这样会搞糊涂了啊!始觉,什么叫始觉啊?简单的说就是开始觉悟。你本来没有本觉,你觉悟什么?打个比方说,有一面镜子,镜子蒙尘了,这个镜子本来怎么样?能照万物。
 
现在蒙尘了,我把这个尘擦掉,慢慢擦慢慢擦叫始觉。那个光明显出来,这个始觉不是依本觉嘛!你本来没有觉,那个镜子不能照,你拿个石头在那里,你再擦也没有用啊!始觉,要依那个原来能照的光明。镜子原来能照,只是蒙尘而已,现在我把它擦掉就叫始觉。
 
始觉与本觉相应,擦掉尘垢,它能照万物。如果不是镜子,你再擦也没有用,也不能照万物啊!你拿个木头,再擦它也不能照物。就说本来是光明的,现在蒙尘了,然后你擦了以后叫作始觉。这个始觉是不是新得或者外得呢?是不是新得或者外得?不是的。只是那个镜子把它显现出来,它本来就是光明的,只不过蒙尘了,它不能见。
 
它光明就在那里,现在擦了,就恢复它本来的样子嘛!它是新得吗?它本来就那样,你不能说它是新得。所以说不是新得也不是从外面得。镜子本来就亮的,我擦掉尘垢让它显现光明而已。怎么?你安上一个光明,那不行啊!镜子再重上镜子,它怎么照?不能照,所以说始觉其实就是本觉,这样理解吧!
 
始觉就是本觉,本觉的体显现出来而已嘛!所以说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怎么依本觉故有不觉呢?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你觉与不觉,什么叫觉啊?因为不觉,所以才有个觉嘛!你睡梦啦!睡梦是对醒来才说睡梦,对不对?有醒才有睡,对吧!有做梦,这个梦醒来了叫作“觉悟”。
 
这个醒来跟你没睡之前怎么样?是一样的。开始是清醒的,然后我去睡觉去了,做梦了被冤鬼抓了。哎呀!害怕得很,吓了一身冷汗,怎么样?你醒来就是了。这个醒来跟睡之前的清醒是不是一样?睡前的清醒就比喻本觉,睡眠状态就比喻不觉,惊醒了就比喻始觉。
 
你看它依来依去就这么一个关系。所以说始觉,因为它有个不觉在那里,所以才有个始觉嘛!有本觉,才说他不觉嘛,是不是这样?这么一个过程明白了,只是相对来说。
 
譬如说眼睛看不见啦!你前段时间眼睛看得见,对不对?白内障了,白内障要慢慢发展呐!那么突然间有一天眼睛看不见了,看不见是因为你前面有看见呐,所以现在看不见。通过治疗以后你又可以看见了,所以依见说不见,这样听懂吧!依见说不见,因为你原先有见,所以现在才说不见。
 
依觉,所以说不觉;有不觉,所以才说觉嘛!是这么个关系。原来这心是这样的,因为无明不见呐!现在有始觉,所以有不觉,才说有始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我本来有觉悟嘛!所以而有不觉。依不觉,所以有始觉,因为睡觉,所以说才有始觉。刚开始醒过来是这么一种关系。
 
“又以觉心源故”,这个“源”就是源本,源本、心源,我们要悟心源,心源就是本觉啊!所以名为究竟觉。心源,不是一下子都能够彻证,所以说佛与圣贤的觉悟,同样是见到这个本觉、这个理,为什么佛称为佛,其他称为贤称为圣呢?就好像我们灯光也好,手电也好,萤火虫也好,跟日光相比,它也是破暗呐!破暗的究竟与不究竟,这样可以理解吧!
 
阳光出来其它所有一切光,都显得很暗淡。它照样有光,你不能说没光,拿个手电筒也能照。哪怕你把那手机拿来,有时候看不见了手机也能照啊!但是跟手电筒能比吗?手电筒跟灯泡不能比啊!灯泡跟太阳不能比,同样有光有照,所以说你必须要什么呢?
 
彻证心源才叫作究竟觉,有这么一个差异,见理其实都是一样的。可是这里面有差别,所以说一切贤圣依无为法而有差别。既然无为法是一样,为什么有差别?证不一样,看见不同,见到不一样,是这样而已啊!所以说“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你不能彻底觉照这个心源,所以叫作不是究竟的觉悟。
下面就分成四点来解释: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此义云何”,为什么会这样产生差别啊,不一样啊?下面就来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先从凡夫开始,“如凡夫人”,但是这个地方讲的凡夫应该是内凡,外凡还不能够这样。底下是解释四种相:灭、异、住、生。我们通常是生、住、异、灭,它是灭、异、住、生来分别。分别什么呢?
 
凡夫只能觉到灭相,二乘能觉到异相,登地菩萨能觉到住相,只有佛能觉到生相,有这样区别,就是你所觉的心念不同,等级不同。内凡的人知道前面起了不好的心念,第二念他把它止住,过去了。念已经生起过去了,我下一个念头不要起恶念,这里讲什么呢?
 
“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我们还不能做到这样啊!内凡人才能做到这样,后念不起恶。“虽复名觉”,这个地方也叫觉啊!这个觉还是叫作不觉,这个地方也是依不觉,他有一点觉,简单地说叫“始觉”。始觉前面的念头是不对的,那么它是什么呢?那念头已经起来成为过去叫作灭。前一个念已经灭了,后面才止说不能再起,他只觉得有灭念头灭掉。
 
我们常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地方相当于觉迟了,你让它起,完了。我要杀某甲,我要偷某乙的东西。哎!我怎么起这样的念头?意思说,你这个觉悟的念头,应该起在什么之前呢?起在我要杀某甲,我要偷某乙的东西之前,你就把它止住。但是不行啊!我要揍你一顿,哎,我怎么揍你呢?不应该起这样的念头,已经晚了,叫觉迟。
 
所以说,他起了以后灭掉,然后才止住,这叫什么呢?凡夫。我们有时候稀里糊涂起完了还起,起了好几天才怎么样呢?我最近怎么这么糟糕咧,才会有这样感觉啊!骂人骂完了,还觉得不爽,我还有几句话没骂完,是不是这样?
 
我们凡夫起念头会这样,来不及了,这就是什么呢?外凡。我们薄地凡夫起这样那样的念头,我觉得都很正常的,为什么?因为你是凡夫嘛!你不要把自己当作圣人,很糟糕的。我们修行常常把自己当作圣人,哎呀,我怎么会这样,怎么会那样?正常嘛!
 
你是凡夫。凡夫起这样的念头怎么办?很多小伙子说,哎呀!我这婬欲心很强。我说,你婬欲心不强那就有毛病,对不对?你敢说你没有婬欲心了,对吧!婬欲心强,你怎么去对治它?内凡才能够怎么样,起了以后他才止住啊!他还起,起完了才止住,下一念不要起。那凡夫起是自然呐!那好了,既然自然,我天天起呗!那也不对呀!
 
所以要修行去对治它嘛!起了不好的东西要去对治它,你纵欲也不对,是不是这样?你说完全没有,你做不到,不可能不起啊!你不要认为说,我怎么会起这样的念头,因为你不是圣人嘛!不是圣人,自然起念头,那是正常的,所以不要有心灵不正确的导向,常常自己会在那里瞎苦恼啊!七想八想,想不通想神经了,就有这样的问题,所以说要学教理,明白这个理路。哦,我还是凡夫就对了,就没问题。那么这一段先叫做不觉。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
 
第二,“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这是二乘和初发意菩萨。“初发意”就是指十住菩萨的发心住乃至到十回向,这么一段时间叫作“贤位”。二乘的声闻缘觉,乃至十住的发心住到十回向当中,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的贤位,这三十位通常叫贤位的菩萨。
 
他跟二乘人所修的是怎么样呢?小乘的四果都是“同观生空”,有内、有外、有我、有我所,所以这个地方是什么呢?“异”,不一样,就是有差别,有内、有外、有我、有我所。你看这个衣服就是我所,我有我的身体。有这样的修行作为入手处,它是怎么样呢?
 
“觉于念异”,第一点我们看上面没有一个灭字,意思说前念起恶已经过去了,就是有灭的意思,然后这个地方说“异”。“觉于念异”,它觉知虚妄分别之异相,有千差万别的异相,起种种念头的异相,不同的念头,这不是异相嘛!我们的念头尘尘刹刹很多啊!
 
我们凡夫,通常都不知道念头,也看不到。所以有个净人叫他剃,我说你现在怎么样啊!他说,我现在一点烦恼都没有。他不知道心念,那就叫作烦恼。我说,你没有烦恼就是圣人呐!他说圣人倒不是。圣人不是,我说你又没有烦恼,那是什么人呐!是不是,他不知道。
 
我们没有觉察到那个念头,念头就是妄念多得很呐!是不是,异念。可是这里讲的二乘人跟这三贤位呢?他觉到异相。念无异相,知道异相而无异相,那舍。底下指的是能舍此异相,他才能够悟道,知道异相,这些妄念他已经突破了,怎么样呢?
 
“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粗重的分别舍了,这叫什么呢?名为相似觉。这个相似觉是对佛的究竟觉而言,你不要以为,那个声闻四果才相似觉嘛!你想说,我都快究竟觉了,你早得很呐,对不对!我们还不能舍粗的执著相,这个都没有。我们执著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是不是这样。
 
诸位,你们有没有执著?你不能说,我无所谓啦!什么都无所谓了,你要说什么都无所谓,这个时候你就执著那个无所谓,是不是。我都放下了,不追求什么名利,既然是这样你就不会讲,你既然要讲这个东西,你多多少少有一点,对不对?
 
禅宗不是有个公案:有个宰相跑到高僧禅师那里去,他说:我都无所谓了,一切都不再执著了。那禅师说:好啊!好一个不执著的人呐!走了几步路说,哎呀,你的衣服后面挂个什么东西啊!他一看,在哪儿呢?那禅师呵斥他:你好一个无有挂碍的人呐!既然没挂碍,我说你后面衣服有个洞,挂个什么脏东西,你怎么还在乎这个东西呢?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哪怕只是这个粗重的执著都没有舍掉。 
 
那这里二乘和初发意的菩萨,他们能够舍粗分执著,说明我们粗的执著还没去掉耶!细的执著就别提了。所以说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啊,在人群当中有这样那样的烦恼,你把它看成正常,那就没什么嘛!他是凡夫嘛!烦恼不一样嘛!他需要这样子,那就没什么了。那是什么?这个地方说这样才是相似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第三,“如法身菩萨等”,十地,登地以上就叫作法身菩萨。我们常说的法身菩萨,所指的就是登地菩萨。他是什么呢?“觉于念住”,念住,灭、异、住,住相。他念头能够卡在那里,我们念头一起来,无论起哪个念头,它都很快就会过去,这念头没办法留住。
 
但是他能够住,念住,住相,可是他还要舍掉住相,才能够证得这个果。你只是卡在那还不行啊!他能够发现住相,凡夫只是灭相,二乘跟初发意知道异相,一直起不同的念头。然后这里的法身菩萨能够知道住相,他心能够很久一直保持一个念头啊!
 
常常有打坐的人念头会保持平静,你不能说没念头,他会少一点。他一个正念一直会延续一段时间,起那个正念。经常有用功的,他一打坐一提起来,那个正念马上就起来了。正念一起来,那妄念他能够看见,尘尘刹刹的妄念,粗重的能够看见;很细的,你没办法,无明住地根本看不见,粗重的烦恼能看见,是这样。
 
那我们只是说相似的那个念头能够保持一段时间,可是它没多久啊!你不信修修不净观也好,修数息观也好,你数着数着,数着它就没有了嘛!念佛,念着念着,他就念别的东西了。嘴巴虽然也在念佛,他心里打妄想一点不妨碍,你不信念《楞严咒》也好,念《八十八佛》也好,你在那念,它跟你打妄想不产生障碍的,就这么厉害。
 
那个心你看见没有,这里说念头之多不能够做到住相。
 
那么下面说,“以离分别粗念相故”,粗念头他已经离了,然后住相的时候,你把住相舍掉,这样叫作“随分觉”。
 
就是天台所讲的什么呢?叫分证即佛。那么相似即佛呢?所谓相似觉就是相似即佛。这里分证即佛,还不是究竟的。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第四,“如菩萨地尽”,就是十地满了,到金刚喻定,到法云地之后,到等觉、妙觉了,妙觉就成佛了嘛!到等觉叫“金刚喻定”,他必须要怎么样呢?要“满足方便,一念相应” 。
 
所谓满足方便,他要修法,要修修种种法来满足方便。然后“一念相应,觉心初起”,这个用觉心了,上面用念,这个地方用心,不讲念,念就有妄啊!这个金刚喻定它已经去妄了,只剩最后一分,叫作生相无明,破了就成佛了,所以这个地方叫作“心”。
 
“初起”,他看见生,就是已经能达到这个,心微微一动他就能够觉察得到,叫作“生心”。
 
我们那个生心,生起来都不知道,它怎么生起来的啊?那个念头怎么生起来的?所以说我们中国禅堂里面的参禅,叫我们一下要到究竟觉,生起那个念头之前是什么?就是究竟觉。你看,他用《起信论》这个思想,什么呢?
 
“一念相应,觉心初起”,生心,你生起那个念头的是什么?能够觉察到那里,所以当下就是成佛,究竟觉了。“心无初相”,可是这个初相还是不可得,怎样呢?“远离微细念故”,微细念,上面是粗重,上面几种都是粗重的,这个连微细念没有。
 
只是从文字上来解释,我们都没证到这种境界,讲起来都非常勉强的,所以说佛法学多了,这就是你不想讲的原因。这没法讲,怎么讲?那微细念头是什么东西啊?
 
初起那个心念到底是什么?人家问你到底是什么?没法讲嘛!只有佛才能讲得清楚,我们讲不清楚的。远离微细念头,得见心性,你看这个时候叫“得见心性”。见性,我们说见性成佛,禅宗的很多话就出在这里。
 
要见性,见心性就是见性,这个时候才是见性呐!“心即常住”,心不会流动,它不会去漂流啊!叫什么呢?究竟觉。这始觉里面有四种相:不觉、相似觉、随分觉、一直到究竟觉,始觉有这么个过程。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是故修多罗说”,经里面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无念才是离妄念啊!“则为向佛智故”,无念才向于佛智。《圆觉经》上讲离妄得正念,所谓正念即是离念,跟这里讲的是完全相同。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你觉得有个可知,还是不对。啊!我看见了。看见什么?你要认为说看见什么,还是不对,所以要以教作为印证。我们要什么呢?要以教依解而去行,这个行是依你解的去做。然后证,是证得你所修的那样的理路来,那就不会错误了。这里也就是从粗到细来讲。
 
那么这个地方说,“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你心念之前,起念之前是什么?那就是无念,就没有念。没有念,怎么又会有念头起来呢?“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我们之所以不觉,不觉原因在哪里?有念呐!念念相续,没有间断,一直都是这样。
 
这个念念相续,不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所讲的“净念相继,无有间断”。那个是净念相继,无有间断,这个是妄念相继,无有间断。
 
所以说“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怎么会有无始无明呢?念念没有离啊!一直都是这样,虽然有本觉体的真如,可是无始以来未曾离念,所以有无始无明。什么时候开始有无明?讲《圆觉经》或《起信论》通常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那么有人问:什么时候开始无念呢?原来是清净的,然后一念不觉生起来了,那成佛要不要一念不觉,再去轮回啊!所以说这个所谓的一念相续,就是无始的妄念,不能得到妄念最初那个初相。因为我们一直得不到那个初相是什么,找到初相就是起念之前那个无念,那就回归于究竟觉了。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你要真正知道心必须要无念,念离开才有办法知道心相。那什么时候才是无念,所以要修啊!要离念呐!“生、住、异、灭”,我们上面是“灭、异、住、生”,这么次第下来。
 
因为我们习惯念生、住、异、灭嘛!“以无念等故”,要知道心相,怎么才能知道心相呢?生、住、异、灭这样的相都能够知道,知道干嘛呢?要离生、住、异、灭的诸妄念。以离念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然后你已经会归到心相,与本觉完全相应,再找一个始觉,什么时候开始始觉?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四相就指生、住、异、灭,“俱时而有”,它是互相关联的。
 
我们的念头生、住、异、灭,一直在那里循环无有停止。那么这互相关联虽然是如是,它无有自体,所以说“皆无自立,本来平等”。这个念头不能独立的,它是相互关系,依境界而生起来种种妄念呐!
 
那么本来是什么呢?是平等,同一觉故。即使有很多念头,对那个本觉一点都不影响,所以说你当下能够无念,不需要把这个念头去掉,去也去不掉。那用功时通常说,我不要起念头啊,把它压住,压不住的。开始用功你要压住念头,不要起,不要起能用吗?就好像很大的一个水池,然后生了个洞洞你在外面堵,能堵得住?堵不住的。你这边堵,它那边出来了。
 
前一段时间,江西抚州的堤坝被决了嘛!刚开始只是一个叫做管涌出来,一个洞洞,一个洞洞一起来,一下子就裂开一大片过去了。我们念头是这样啊!你堵不住的。怎么样呢?你看着它,我们初用功只能说看着念头,看它哪里起,哪里去,只是这样而已。
 
甚至我们都不知道念头起,看不见呐!没有觉察到念头了,那就糟糕。有叫觉知,觉知这念头不需要去掉啊!时间久了,你看看从这个次第来,到究竟觉,找到心性见到心性无念。真正无念,心相自然显现,不需要去掉它,那只是修行的一个方便过程而已。
 
好,我们先看到这里,今天我们知道什么呢?知道心生灭,心真如本体是如是。因为众生有种种念,才会有流转于生死的情形。那么如何才能够会归这个本性呢?有这么一个过程,总而言之要离念,才能够见到自己原先那个心性,与本觉相同,所以有个始觉的命名。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前面我们已经看了《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也看了“心生灭门”中的始觉那个部分,然后是觉体,再来是本觉随染相。前面是始觉,下面是本觉,那本觉又是如何呢?
 
这个地方所讲的本觉随染相是说“始觉有功,本觉方显”,始觉通过种种方便的修行,显现“本觉”原来的本体。
 
那么这个地方本觉是属于出缠还净的情形,本觉出缠,“缠”就是烦恼。如金在矿中,通过冶炼以后,这个金显露出来,它能够有种种作用的意思。这个地方讲“本觉随染分别,生两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这两种相与本觉不相舍离,才显本觉的功德嘛!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这两种,就是从出缠所显的功德而言。智净相就是本觉的觉体,不可思议业相是成佛以后的妙用。怎么才能够显现这智净相呢?
 
它本来是随染的,本觉随着无明去流转生死啊!然后怎么才能够显现这个智净相呢?下面告诉我们说要有几种办法,也就是几种方便。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第一个要“依法力熏习”,这个“法力熏习”指的是什么呢?自内的如来藏为内熏,所以《起信论》说如来藏,内熏能够起熏习作用。自内就是我们内心的如来藏,为内熏的力量,外要仰借着佛菩萨为缘说法教化的熏习力。
 
我们现在只能说依着佛陀的教法,通过听闻的力量,这里说“依法力熏习”。一个内,一个外,我们内心要起这样的一个作用,然后仰仗佛的教法,听了以后内心也有这样的功德,要如实修行才能够显现。
 
再来,“满足方便”,也就是修种种法,用六度四摄等等来满足方便。“破和合识相”,就是破阿赖耶识,要把阿赖耶识染污的破掉。“灭相续心相”,相续心相,在唯识里面也相当于转第七识。
 
第八识破了转大圆镜智,第七识不转不行啊!也就是第七识的我执你要把它转过来,第八识才能够转为大圆镜智,这两个相关的要破和合识。
 
什么叫做和合识呢?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为阿赖耶识,这就叫做和合识阿赖耶,只有这样才能够“显现法身,智淳净故”。通过这样的一些方法,才能够显现它本来的智净功德。那么这样的道理又是如何呢?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