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大乘起信论》摘要8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我们的心识,“识”就是了别,虚妄分别那种妄认识。“心识之相”,见到这,听到那,起虚妄分别,那些都是什么呢?
 
这个地方讲“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虽然是无明,但不离,所以它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啊,染净和合体,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非可坏”,它是觉,觉体不可坏呀!“非不可坏”,无明是可坏,它两个不是和合体嘛!
 
你破掉一个,一个不能破的,本体它永远破不了,所以说“非可坏非不可坏”,这样听懂吧!记下来没?“非可坏”指的是觉体,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指的是无明。
 
“非不可坏”能不能坏?能坏嘛!是不是,这就是指“不觉”与“觉”这两种东西。它们两个始终是“不即不离”,不即就即是,你说觉性即是无明也不对,无明即是觉性也不对,它是和合。一个可坏,一个不可坏。
 
下面作比喻,“如大海水”,常常作这样的比喻啊!大海的水,因为有风才有种种波浪,用这种比喻法。水是静止的,与风两个是不离,所以这里才有波的动相。水是湿性,这种性它本来是静的,如果没有风它就不可能起来。
 
我们通常说“无风不起浪”不是,这个水性是不灭,无论你怎么动它都不灭。那么水不离风呐!这风始终跟着它,它就没有定,你看大海的波浪始终没有停,因为它有风嘛!
 
那么宽广的地方,它就是有风,风就是动性。虽然风有动性在运动,但水的湿性永远是不会变的。无论波浪显得多高,乃至显出千层的波浪,但这个浪它都没有离开水,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对吧!波浪是什么东西啊?
 
波浪就是水嘛!可是怎么不叫水呢?有风啊!它跟水那个体不一样,水本来是静止的,因为有风,所以它才起波浪。众生的本性,这个本性清净心是不动的,随着无明这风一吹,所以才有六道轮回去受生死。这就是水与波的比喻,它不相舍离,所以说它才会现一切识。因为风动嘛!波浪现一切识去认识外界的种种情形。
 
我们看,“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它两个始终黏在一起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水不能说它有动性。“若风止灭”,如果风止了灭了呢?
 
“动相则灭”。风停了嘛!那个动相,波浪的相就没有了,求波浪相了不可得啊!那么这个湿性还是不坏,也就是水的本性还是不坏,这里是比喻下面是相合。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无明它也没有形相的。无明的形相是什么呢?波相,水,风看不到啊!然后现波浪相看见了。
 
那么众生起颠倒的妄识能够看见,无明是无相,心也是无相,它们两个始终是不离。也就是“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如果无明灭了,“相续则灭”,相续底下加个识字你更好理解一点,相续的识,“眼耳鼻舌身意”种种识,种种虚妄分别的东西自然就没有了。
 
“智性不坏故”,相续识灭了,智性显现出来,那就是本地风光而显现出来,这是什么呢?就是“智净相”。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第二句是“不思议业相”。“不思议业相,以依智净”,依着上面那个智净显现了,通过内心的熏习,闻法如实修行,然后满足方便,破和合识,再来是灭相续识而显现法身。依着这个而来,会怎么样呢?
 
“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能作”理解为“能起”,能起一切胜妙功德。它就有无量的作用啊!那就是什么呢?成佛以后的妙用,他能够随类度化众生。观音菩萨为什么有三十二应呢?“依体起用”,才有种种相显现。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无量功德之相显现,因为他悲心的作用啊,自然会到处去显现,只是众生缘不同,或见或者不见呐!佛菩萨始终都在那里,常显现度化众生,所以说随众生的根性“自然相应”,有感则应嘛!
 
“种种而现,得利益故”,这就是本觉随染分别生出这两种相。随染,通过修行以后,它显发出来有这样无量的妙用。告诉我们本具的本觉体,有始觉的功夫,所以才有显这个体而成就无量的妙用。
 
接下来是觉体相,有四种大义。下面这些名相不少啊!你们如果有时间的人呢,回去把它写一写,因为后面会讲到它们之间有互相关系,比如说觉体相有四种大义,就是我们这一段讲的四种大义:如实空镜、因熏习镜、法出离镜和缘熏习镜。
 
有四种,觉体有四种大义,然后接下来到七十八页呢,又说不觉有三种相,我们通常叫“三细”。三种相:无明业相、能见相和境界相。然后不觉以境界为缘又有六种相,合起来有九种了。
 
通常这九种有时候连着说,有时候分开说,叫“六粗相”。六种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和业系苦相。然后到八十页,就是生灭因缘心有意和意识转,又有五种相。要将它们整体列出来,才有办法,把这几种相看完,然后才有办法做一个汇总,如果你都没看,一下子就汇总不来。
 
底下这一段有点抽象,都是佛菩萨把他们修行所断的过程告诉我们。你怎么讲听起来都怎么样呢?陌生。
 
比如说我们没去过美国,有人说到纽约怎么样呐!到华盛顿怎么怎么样。他讲起来,我们听了会一头雾水,你去过一讲就知道,对不对?
 
你告诉他说福鼎有两个车站,原先有三个车站,中心车站撤掉了。现在就一个南站,一个北站,一说你这脑子非常清楚。你说到美国去啊!一说你就不知道哪里是哪里,不知道,去过的人知道啊!没去过你听起来就很辛苦,是不是这样?
 
你不要说太远,就说上海世博园,那个园区很大呀!去过的人知道啊!没去过的人你说从哪个门进去,排队要排多长时间呐!最近假期通常排队要七八个小时在那等啊!我说排七八个小时在那等,不等疯了才怪呢,是不是这样?
 
一天才几个小时,排队八个小时,不是完了嘛!上午八点钟去排队排到九点、十点、十一点、十二点,然后到十三点、十四点、十五点、十六点,完了吧,那看什么?
 
你光在那讲,排队怎么会有那种排队法?没有见过哪个地方参观要这么排队,去了你才知道嘛!是不是这样?看哪个馆呐!什么中国馆呐!什么外国馆呐!如何这般呐!我们都是在电视上看看那个样子,你去到那里看那个东西跟电视上看肯定不一样,是不是这样?
 
所以说底下都是这样的一些道理,讲起来很抽象啊!如何这般,只是告诉我们这么个道理,那怎么办呢?也听听吧,对吧!听人家讲上海世博园,我们这里有几位去过,你们听听他们介绍介绍,怎么讲你都会觉得怎么样?你说啥?不知道。他说,馆内进不去,在馆外看看,馆外看什么?
 
上海还有个居士买张票给我叫我去,我说,要八个小时排队,在那里等,我有病啊!所以说这个抽象的东西,简单地说大家就明白。
 
刚来平兴寺,你告诉他说哪个地方是哪个地方,他也糊涂。我们这个庙跟别的庙不太一样,路路通,转来转去,很多人一直在那打圈圈,不知道哪里是哪里,是不是。人家庙的中轴线在哪里,哪个地方是哪个地方,我们中轴线到底是哪里?搞不清楚啊!
 
现在很多人以卧佛殿为中轴线了,他一下车就跑到那里去。这人穷也会被人家看不起,那原来的大殿因为小一点就被人家看不起,人家就不来了,以前都去大殿嘛!现在破一点旧一点,你们发现没有,现在都去卧佛殿,那不是主殿呐!可是现在变成主殿了。
 
人家这里面又不来跑到外面去了,是不是这样?那我们住在这里比较熟悉,不知道的人你跟他讲哪个殿是哪个殿,哪个殿哪个殿是在哪里啊!我也不知道啊!什么楼是什么楼。以前不是讲东边西边哪个楼嘛!现在起上名字了。你刚来告诉却尘居在哪里?就是那个走廊穿过去,那个道道穿过去,经过那里,拐几个弯儿到那里去。没走过的,他听起来糊涂。
 
下面这个道理也是如是,那怎么办?我们还得学啊!我刚才跟大家讲,你把它列出来我们对着来,它说那个相就是相当于上面的什么相,往后会这样子。
 
比如说染心有六种,就是八十二页那个染心有六种: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和根本业不相应染。那么相当于“六粗”当中的什么什么相,或相当于“三细”当中的什么什么相。
 
所以说你把它们列在一起对比才好,要不然翻来翻去都翻糊涂了。我花好几天时间看,一直看不清楚这到底说些什么?把表列在一起看就比较清楚。这个你们回去做一做,把这几种相写在一张纸上,你这么一对比就会看明白,要不然你上下翻很辛苦啊!
 
大概像我这样,你把它写在一起,然后对比着看就没有问题了。这个简单,把它抄一抄而已嘛!因为书里面是直行的啊!你把它写成横的,这样就容易一点。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
 
然后我们看下面是觉体。“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这两个比喻犹如虚空等,这个觉体就是我们的觉体相啊!内心的觉体啊!
 
它比喻说一旦妄想去掉,就像虚空一样那么宽广,能够容纳一切,无有边际的意思。又如镜子一样,镜子照物它不染,镜子不能生东西啊!忘了带个镜子来,给大家看看。
 
大家镜子都照过嘛!镜子一照东西,它里面的相同时显现出来,是不是。镜子生的?它不是,但是你无论照多好看的或多难看的东西,乃至照粪便,也能显出来啊!可是那个粪便映在镜子中,镜子脏不脏呢?一点都不脏嘛!就说我们的心是如是,叫作“净镜”。
 
那么下面“云何为四?”,觉体的四种相。
 
【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第一种叫“如实空”,这个怎么说呢?这是对后面的三种如实不空来说,上面第一种是叫做如实空,也就是空掉。空掉妄念,空掉杂染的东西。
 
后面三种是对如实不空的本性功德而言。这四句中前面两句是约本性清净说的,后面两种是离垢清净说,这样能听得懂吧!下面有四种大义啊!
 
第一种指的是如实空,上面我们不是学过如实空嘛!如实空是空掉什么呢?空掉虚妄的东西,虚妄的东西要空掉,显出它的本体,那么第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如实空镜”。
 
后面三种是“如实不空”,显它的本性功德而言。那么前面两种是对着本性清净来说,后面两种是离垢清净而言。一个是本体清净,后面两种说原来是有杂染的,杂染去掉而显现的清净相,是这么来的啊!本来没那么复杂啊!
 
心性就是一个就对了,有时候有两个啊!真如啊!生灭啊!当然向下,妄,能够现妄,众生有妄的时候就有二元,通常叫作二元论。向上,一真法界,那就是一元论。这就是一元,只有一个,没有两个,甚至一个都不立。
 
向下,对众生说,有妄,告诉众生说你有本来的本觉,有如来的功德,所以叫真妄合并。好像有两个东西,要把这东西去掉,我们说要把业障消除掉啊!把烦恼去掉,然后把这真心显现出来,好像有两个东西嘛!对佛菩萨来说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所以说“一元”,唯有一心。那些东西假的,你别理它,它就一点事都没有了,就这么一个道理啊!
 
好!我们看第一句,“如实空镜”,它用镜来比喻。“镜”是什么呢?不染的意思啊!因为镜能现物嘛!但是镜不能生物,那就说明我们的心本身是不生一切法的。镜只能照物它不能生,就作这么一个譬喻!但是它也不跟它相应,也不与之相应。即使是杂染的,那镜子照什么东西,它会跟其它的东西相应吗?它不相应,只是照而已,它不留痕迹,这么一个譬喻而已啊!那上面是属于什么呢?始觉的一个修行过程呐!我们现在下面所要看的,尤其指的是本具来说明,因为上面是功德显现,修行显现出来嘛!
 
那么“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这个如实空必须要什么呢?远离内心所有的一些境界相,无法可现。这样无论什么东西来,你都不怕,不要理,离一切相,这些都是假的,就不会什么着魔啦!见鬼啦!都无有相,你看那天说有人着鬼啦,怎么啦!那都是因为他起杂念了,起坏念头。
 
经里面说你要起坏念头,鬼神得其便,它就去找你麻烦了,所以我们心要正呐!修道人心要正,一点问题都没有,你要是心不正呢?杂染的一些东西它就来了,心魔也会来啊!那外面的魔也会来干扰你,有这些事情,这个不可否认。
 
因为我们还是凡夫的境界,他有种种相在那里,然后你认识它也没什么。你越是害怕,那东西越是来,你信不信?一个人到乌漆巴黑的地方,总觉得有个东西,然后后面一大堆一大串的东西就跟来了。什么东西?其实没东西啊!你越是害怕嘛!风吹草动你觉得都是鬼,是不是?一个胆大的人什么事情都没有,就是这样子,这是心的境界。那么你把它远离了,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显现。
 
“非觉照义故”,怎么会不是觉照呢?它本来是空嘛!镜子不是能够照嘛!为什么说非觉照义?这个地方稍微拐个弯儿,意思说虚妄的法本来是没有的,也就是“妄法本无”。
 
所以,既然没有,你照什么东西啊!这样听懂吧!我有个东西,所以我去照你,我见到鬼,我去抓鬼。鬼都没有嘛!你抓什么鬼,这样听懂吧?我见到毒蛇了,我去抓毒蛇,蛇没有你说抓毒蛇,哪里有什么毒蛇可抓?那就没有能所,不立能所。“非觉照义”,有照,就有能照和所照,能所那就是差别法,不是究竟本来的东西啊!这是总的来说。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那么第二是“因熏习镜”,这个“因”不能当作因果关系那个因,就是因为那个因啊!这个因是生起所依,有生起和所依的意思,有种子义和所因义。
 
“因熏习镜”怎么讲呢?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如实不空,上面说心体是不空啊,是常住,这个是如实不空的常住本性。
 
“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上面镜子是一尘不染,什么都没有,但是这镜子要拿出来照照呢,那些东西显在镜里面的事情,就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心无一切,但不妨碍那些虚妄杂染的东西在内心显现,如镜中现镜相一样。
 
你说菩萨他已经没有生死,可是他不妨在世间晃晃走走,来度化众生,他也现投胎啊!你看释迦佛,从《法华经》我们看他早就成佛了,他还现在世间。你看我们这两天念这几品,那外道就跟佛辩论,外道也有福报啊!
 
怎么讲,他找佛辩论你看见没有,三辩两辩他一下就都证得四果,厉害吧!他有怀疑,他就会这样。你想想佛,那些人都骂他,你瞿昙怎么怎么样啊!你看人家外道好厉害,那么说不妨说佛示现在世间有种种相啊!
 
然后佛也是出生啊!然后住胎、出生、出家、降魔、住雪山、转法轮等等,有这么的一个过程。这些过程都不影响,佛本来已经成佛。那么那些菩萨来护法,也不妨碍,他原先已经成佛,现在再现这种相,好像他不知道啊!
 
弥勒菩萨不知道问文殊菩萨呀,佛要讲《法华经》,佛为什么现这样瑞相?弥勒菩萨他哪里不知道啊!他不妨不知道,也可以。这个地方说熏习这样子,因为它能够依着这个清净,第一句的“如实空镜”而显现世间种种境界,悉于中现。
 
你看藏传佛教有很多菩萨现威德相,不妨现那种威德相,众生需要那样,他就现那样威德相。世间的相显现,可是这个镜子里面显的种种相,你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从镜子出来,还是外面的东西进去。
 
“不出不入”,心现种种境界相,它是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一切法本来就是真实啊!没有妄法,对于诸佛来说一切皆真,一真一切真。随举一切法都是真,就是本来的体性,心外无法嘛,它是这样!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你别看他心有这样,他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他只是为了来熏众生而现这种相而已,这是如实不空。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好,第三句,“法”。这个“法”可以理解为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出离镜,出缠,在缠虽然是本净,可是他出缠就有显现法身的功德。
 
“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所谓“出离”,出离什么东西呀!原先有这些烦恼啊!智障啊!这个智障,就是真谛法师、玄奘大师他们之前通常翻译成“智障”。玄奘大师以后就翻译成所知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名称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出离烦恼障和智障,就这两种障碍通常把我们障住了,不能解脱,如实的真理不能见。
 
有智障,你见的东西都不真实啊!不能看到诸法的体性,有烦恼在那里障碍着,你就无法解脱。这两种出离了,“离和合相”,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嘛!这两种相离了,染、净都出离了,这样呢?“淳净明故”。
 
那么等于说那个和合相,就是去掉生灭和杂染而显现的镜相。那么杂染是什么?就是烦恼,要把烦恼障和智障去掉。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第四句,“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依这个如来藏出离什么呢?出离二障,就是出离烦恼障和智障。“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他已经离障就能够显现,有度化众生的作用,也就是前面的不可思议业相。记住不可思议业相是什么吗?不思议业相就是成佛的妙用功德嘛!
 
上面是因识生起,内心能够生起现这种影像而已,但是它不妨碍内心本体的清净。这个缘是稍微疏远一点,给众生作增上缘,它能够令众生善根成熟啊!令众生能够修道啊!随念示现众生,有念皆能示现,起这么一个作用。但是真正修,还得众生自己去修啊!这上面是讲觉相。
 
那么不觉又是如何呢?不觉相稍微会好理解一点,不觉就是无明嘛!无明就是不觉嘛!通常说不觉有个通相,一切虚妄分别生死杂染通通都叫做不觉,都称为无明,不觉杂染都是以无明为相。我们说现众生相了,起颠倒了,起颠倒就是现众生相嘛!
 
众生相是什么?是依无明为相。无明可为一切杂染法作依,而生起一切相。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烦恼的通相。那么这个地方所谓不觉,就是一切杂染法的总称。不觉就是杂染法的总称,再说不觉就是烦恼的总称。那么别相就是无明,虚妄杂染法的一个根源呐!
 
这个地方讲的就是无始无明住地,这个根很难拔起来,一直到等觉,最后这个无明根才能够拔断。我们现在一下子要拔这无明根,没那么简单,也拔不了的。
 
我们现在从哪里开始呢?先是把这个树的树枝,先把它剪了,然后树干呢,把它锯掉,最后把根拔起来。树如果没有叶啊!一直都没有叶的话,树干也会受影响的。我们现在没办法,最好是把根能拔起来,叶一下子干掉。没那么简单啊!
 
你怎么办呢?我们现在修行啊!抓抓痒啊!用用功啦!念念佛,持持咒啊!一天《大悲咒》念多少遍呐!拿个念珠数数念多少声佛号啊!也诵诵经啦!磕磕头啊!都是做这个工作,这个是从枝末修,然后慢慢会归于心性的修。
 
从理上修,理上修你必须远离一切相啊,然后这根才能够拔起来。然后按照自己修,你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够拔得掉,三大阿僧祇劫,这无明根才能拔断。看见没有,不是一下子,你现在着急马上要把这无明根拔掉,我马上要成为明啊!那肯定很快,什么很快?神经很快的,对不对?
 
没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慢慢来,怎么样呢?我们先减轻再减轻,然后以善法来熏习啊!自己慢慢内心能够做得了主,遇到境界来了,我们不能做到怎么样呢?不能做到相似觉,随分觉啊!
 
做到怎么样?上面那个是觉迟。想贪吃想贪睡,睡完了以后你多少得起来。哎呀!这几天的天气很会使人瞌睡,昏沉得很呐!我们晚上上课大家都有精神,他们上午上课真是困得很,没办法。不是说课讲的不好,也不是他们不愿意学,那个心一直合起来。
 
睡眠,它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没办法的。天气造成这样,环境是这样,人就感觉到很困,困啥呢?我说你又不干活,你困啥?他就困,是不是这样,也没去干活嘛!没干活他就困嘛!天气是这样,闷得很,不舒服,那么本身就是一种烦恼,对吧!你得慢慢慢慢的来,然后这样的事情啊!
 
我困完了,赶紧用功修行啊!想吃贪吃嘛!有兰州拉面呐!买完吃,吃完了,你接着怎么样?后悔嘛!在那后悔。哎呀!我很后悔怎么会吃这东西呢?下回不吃了,吃得太胖了,晚上吃东西难受啊!可是有得吃,他还想吃啊!有人上街去,能不能带个东西啊?一说他就会意知道了,是不是,带回来吃,吃完了后悔,觉迟嘛!
 
我们只能做这样的工作,是不是这样?你一下子开始就断掉它,不吃,有贪心呐!贪心的等流相续一直会现前的,没办法的,是不是这样?我们只能这样子做,如果一下子把这根拔掉,那个贪根拔掉,无明根拔掉,没那么快,只是这样子。所以说我们自己在世间修行,真的有点不容易,这样了解。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
 
    “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 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
 
     经典里面对不觉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这个不觉不是说一点感觉都没有,叫做不觉啊!变成痴呆了或者弱智那种情况,不是的。“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世间虽然有种种相,法界有种种相,其实只有一个真如性,体性是一个。
 
 
 
    “不如实知”。
 
    那就是什么呢?根本无明或者是无始无明,所以一直不能如实知。我们即使现在看到了经典,论典里面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还是怎么样?还是不如实知,为什么?根本无明还在那里。什么都是一样的?我看都不一样,怎么会是一样?对吧!法界千差万别啊!它告诉说体性是一个。
 
 
 
    “不觉心起而有其念”。
 
    心起,所以有念,我们通常说起心动念就在这里,起心才动念。起心动念很快的,不是说我心起来,然后慢慢发动,然后我再起念,哪有那么慢的事情?起心马上就是动念,那是非常快的。你用现在来比喻,没办法比喻它有多快,是这样,心念是非常快啊!我们说心念,心念很快的,换句话说有念就有不觉啊!
 
 
 
    不觉心起就是虚妄分别心识的现前,不觉的心起来了,那就是什么呢?虚妄分别的心识就现前了,有种种想法的事情就出来了。所以说这个念与不觉,它是不前不后,就在那里起心动念,这就是无始无明的缘故,不觉嘛!
 
 
 
    “念无自相”。
 
    其实这个念有什么相呢?诸佛菩萨去观察说,这个念无有自相,没有一个自体相。我们起念头都有因缘才起什么念头嘛!我想什么事情啊!因为过去在心里面留下什么影像在那里,他才会念嘛!
 
 
 
    所谓这个“念”字,汉字写成“今”和“心”,就是当下那个心在那里想东西。想过去、想未来、想现在,这样的事,那个本来是无有自体的。可是这里说这个念不离本觉这个心,所以说我们这个不觉呀,不觉是依觉而说。
 
 
 
    看不见是因为前面有看见的,所以讲看不见,是这样。对着睡眠做梦,所以说后来清醒了那叫觉。如果说离开本有的觉性,就无有不觉性可说了,是这样的意思啊!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
 
    迷了方向,走错了。我们一般都不会走错方向,哪一天大家到沙漠去走走,一个人去,你就知道方向,它没有标帜。你到西北那边去看看,走上两天,我看完了找不着,跟直升机联系好还差不多,是不是。
 
 
 
    要不然你是真出不来了,缺水,你在那里不知道去哪好,方向没有,也不知道哪边方向。迷失方向,你知道太阳在哪里啊!我们通常说太阳在那里是没有错,到了白天没太阳,然后你不知道到底是往哪边,比如阴天,你就不知道往哪边去了,对吧!晚上你还接着走啊!你走来走去,就不知道从哪个方向走。
 
 
 
    “依方故迷”。
 
    有立东西南北方,所以你迷失了方向。迷东为西,迷西为东。“若离于方,则无有迷”,确立有个地方,然后这个地方你迷失了。这个点你迷了,所以说才有迷。那么是不是点让你迷呢?
 
 
 
    立个地方嘛!好像很多人说:佛不制戒就无戒可犯嘛!立个戒让你犯,那不是弄个圈圈让你钻进去,不是麻烦嘛!不立戒不是很好,佛知道说你这样做就是一种造业的行为,所以戒制不要让你去做,是这个意思。
 
    然后有一个方向,因为你自己心迷了方向,方向是没有改变的,还是那个方向,只是心迷了。
“众生亦尔,依觉故迷”。
 
    既然觉了,依觉怎么还起迷咧!意思说本觉体,因为有无明在那里,所以才会产生迷啊!
 
 
 
    “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怎么离觉性还有无不觉呢?因为有方向,所以你才有迷,对吧!然后你明白了这个方向了,你就没有迷了,不是。这怎么讲呢?文字上能不能看明白?我们是依觉说不觉,是不是?有个白的,说有个黑的,是不是?
 
 
 
    然后离本有的觉性,离本有的觉性就无有不觉的可说。你这个东西离开了,然后你说什么,觉性没有,既然没有,你还说什么觉与不觉嘛!虽然不觉,可是那个觉性是常在的。
 
 
 
    即使迷了,我们颠倒了,可是觉性常在。虽然迷于方向,可是那个方向还是在那里的意思。方向它不会没有,不会失去,我们错认东为西。不是方向使我们弄错,只是自己迷失了方向。
 
 
 
    那么众生依觉成迷,依着本性,然后起无明的缘故而成为不觉啊!
 
 
 
    迷什么呢?迷是自迷,但是不离觉性。还是不离开这个觉性,而产生自己迷呀!可是,不是觉性使你产生迷,你只是迷于觉性,迷于东西方向。我迷于东方,认为是西方,是你自己产生迷啊!
 
 
 
    那个方向不会让你迷掉,有确立一个方向在那里。对吧!不是那个方向误导你。那么不是觉性使众生成迷,而是众生迷于觉性,所以才现妄相。
 
 
 
    “迷真起妄”,
 
    这个要注意啊!“迷真起妄”,非从真生妄,真不生妄,是迷真而起妄,这个概念搞清楚啊!迷真起妄,非从真生妄。如果从真生妄就麻烦了,成佛以后再生起妄念不是。
 
 
 
    只是迷于真性,所以说我们立一个东西,然后迷这个东西了,才说有个迷的东西,迷了方向,是这样啊!所以说离觉性则无不觉啊!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
 
    因为有不觉的妄想心的缘故。
 
 
 
    “能知名义,为说真觉”。
 
    底下是说施设方便,令知不觉的意思。妄想心生起来呀!所以我立个名义,什么叫觉,什么叫不觉啊,为说真觉。
 
 
 
    “若离不觉之心”。
 
    不觉之心离了。
 
 
 
    “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妄去掉了,那个真也不可说。因为众生迷于那个东西,迷于觉,所以拼命说不觉是什么样子啊!你一旦醒悟过来了,那就不要去说真是什么东西,真也不立的意思,这就叫把它扫除了。
 
 
 
    上面是总的说什么叫不觉,简单地说不觉就是迷于真,迷于真所以说叫不觉,这一段无非是这么个意思。那么下面更具体地说明,怎么才会产生不觉,众生不觉的心体心相又是如何呢?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