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大乘起信论》摘要19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大乘起信论》,我们看到“净法熏习无尽”那一段,讲真如的体、相和用熏习。我们昨天看到用那一段,用有二种,“一者、依分别事识”,“二者、依于业识”。
 
 
 
我们看到,“依于业识,谓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这个地方讲的是我所见的是报身,他依于业识,这是从发心住到第十法云地,他们所见的是报身。这里面每一地当中所见的肯定不一样,这叫做“身有无量色”。他见到“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看我们一般身没那么多色,色然后又相又好,这里说相好。
 
 
 
“所住依果”,“依果”就是依报,上面是见到佛正报的身体,然后所见的依报庄严。“亦有无量种种庄严”,哪些庄严呢?通常佛国要么就是香庄严、光庄严、音声庄严、色身庄严等等,就是种种庄严。
 
 
 
“随所示现”,就是随众生心所示现,也就说佛菩萨往下,对众生来说,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示现的也不一样。“即无有边,不可穷尽”,众生行类各自不一样,所以也现无有边际。“离分齐相”,不是这单一的一种,而是无量无边的形体来利益众生。佛通常变一座山或变座桥梁等等,都有分齐相。
 
 
 
“随其所应,常能住持”,“随其”,其就是众生,随着众生所感应的能够住持。《法华经》里面不是这么讲嘛,佛说“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那么及余其它的住处,众生见劫尽了大火所烧等等,他说我在灵鹫山,住的那个地方会怎么样呢?非常地安隐,“天人常充满”,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
 
 
 
“不毁不失”,因为众生见有生灭毁灭,诸佛常住如是。“如是功德皆因”,佛怎么能成就这么殊胜的功德呢?这功德从哪里来呢?“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因为修波罗蜜修无漏行熏成的。“及不思议熏”,无量劫来不可思议善法的熏习。“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自受用身,佛的报身有自受用身,就有无量快乐的相。这一切,一个是依自己真如如来藏熏,然后外面佛菩萨的加持力量等等,才能成就这样的殊胜。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上面是法身菩萨所见的。如果是凡夫所见的又是如何呢?“是其粗色”,佛也现色啊,现身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六道所见的都不一样,你要去度化他都不同。
 
 
 
昨天讲那个鱼,你必须现一条鱼跟它一样,你才能够把这鱼群领走,你要变一头牛就领不走,对吧!你要领牛群,非洲很多野牛,你必须要现一头牛去引它才能引走。你要现一头狮子,就领不走,是不是?要同类的才行,叫作“各见不同”。
 
 
 
什么叫“种种异类,非受乐相”?佛的报身呐,他自受用的报身是非常快乐的,住在无量的禅定当中,但是为了来度化众生,现那个相给凡夫看,那不是快乐的相。
 
 
 
我们看的《阿含经》里面所讲的:佛去托钵,有时候托不到饮食、麻麦之报,在那里头疼,脚痛等等,现这种不是快乐的相。如果说认为是这样,那就不对。
 
 
 
像《维摩诘经》里面说:阿难去乞食,大清早就拿个钵去说要一点牛奶。维摩诘遇到他就说,你干嘛?这么早站在这里干什么?他说,世尊有点头疼,我想化点牛奶。他说,你讲这些话不要被人家听见,如来是金刚不坏之身,哪里会头疼,他有自在无量的快乐,哪里会头疼呢,你赶紧回去。那阿难拔腿要跑,他说你别跑,示现头疼没关系,要点奶拿去。是不是这样?这是一个本,从根本说他没有问题。
你看就像藏传佛教现威德相来降伏魔军,看到这个不是快乐相,这样的身叫应身,佛只是现丈六的身体。看那老比丘相都不一样。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这个地方是不见他受用身那种情形。“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只是相似见到报身,不是完全见到。“知彼色相庄严等事”,“知彼”就知道报身有无量庄严,这样的事情他都知道。
 
 
 
“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就是彼此差别分齐相。他也知道说无量的庄严,你说不尽,叫做无有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这样的庄严,其实就是心体的一种显现,依心体而现。
 
 
 
“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还没入啊,自己产生分别,因为未入法身位。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得这个净心就是初地,若得初地所见微妙。“其用转胜”,慢慢地转胜。
 
 
 
上面初发意乃至那些菩萨,不是见得很殊胜。比如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当然也能见,那跟初地所见的就不一样。登地菩萨叫作法身大士,他所见的就慢慢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菩萨地尽就是金刚后心呐,菩萨地尽就十地完了,金刚后心,“见之究竟”,就是见报身究竟。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那么这里从妄和染这个角度来说,离开这个就没有相了。“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所以你要从这个业识当中去分别去见,有个形相。然后真正的法身,只有这个登地菩萨,才能彻底地了解。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那么下面就问呐,“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没有色相我怎么能见呢?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回答是从即色即心来说,“即此法身是色体故”。有人说我们毗卢殿,怎么塑个毗卢佛呢?“清净法身毗卢佛”,法身没有形相,法身无有形相不离相,即相即无相,所以说真正能够见到这样的一个身体。
 
 
 
《八识规矩颂》里面说,“十地菩萨所被机”,就是真正十地菩萨能够见到那圆满的报身,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和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非一非异”。说是有这样的区别,其实是一样的,是相同的。报身说是有相的,法身是没有相,无相不离于相,相即是无相,这就是般若系统里面所讲的是这样。
 
 
 
“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就法的自体,他能见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因心而现色,然后会色归于心,就是“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是智故”,所谓这个色性即是智慧,智慧就是无色无相,这样色体无形说名为智身。所谓这个法身报身,说明他是智慧成就的身体,你说他有还是没有?不能说他有或者不能说他没有。
 
 
 
“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智性它体现在色上,通常说“法身遍一切处”,一切处所见都是色法。色法即是性空,性空即是会归于心,所以他又无色,无色又不妨碍有色。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离不开这心、心所展现的世界。清净心所现起来的一切法皆是清净,那就是法身。“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这就是“即事即理,理事无碍”,《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
 
 
 
“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不是凡夫虚妄分别的心识所能够了解的,为什么呢?真如自在用有种种的功德,会归于回到它的体性来说,它无有差别。
 
 
 
那么这上面讲的是真如用的熏法,下面从生灭门入真如门,科判能不能找到?“解释分”当中“显示正义”说的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我们一直看的是心生灭门,心生灭门讲完了,然后从生灭入真如门。
 
 
 
我们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从生灭会归到不生灭,这是所要讲的目的,从生灭去体现无生灭。下面说心生灭门有种种相、种种差别,如何熏习呢?染熏习、净熏习、从体、从相、从用的差别,然后会归于无差别的本体,从生灭门又回归到真如门来。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上面是讲生灭,现在又会归到真如,他不是有两门嘛,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真如门本体是这样,然后有无明所以有生灭,从生灭要会归到真如门来。
 
 
 
“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如何去理解呢?从哪里推求,它的下手处在哪里呢?从五阴,“色之与心”,心就是受、想、行、识。“六尘境界,毕竟无念”,所对的这一些境界,你以心所缘它不起念,知道一切法皆空,它就毕竟无念。
 
 
 
“以心无形相”,心是无有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从净来说是不可得,从心来说也是不可得。这就是《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能所双亡皆不可得,这才能够会到体性上来,推求心外的色,乃至心的当体皆不可得,则毕竟无念。心是无形,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迷东为西”,方向错了,就起无明、起妄念。“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以心为念,“心实不动”,这就告诉我们观那个心,观心不可得。“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归根到底说心无念,这样才能怎么样呢?“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当然这段文比较短,他直截了当说,你观外面的色法不可得,然后再来观心,心也不可得,这样就与真如相应了,能够进入真如门。
 
 
 
我们上面说依心来破境,现在知境是没有,所以唯有妄心所现。那么这样依境,无明心也是无的,依心而现境。境没有,只是妄心显现,然后现在观心,心也不可得,这两者都空,所以会入真如门。这是什么呢?显法正义三点: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从生灭进入真如门。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然后接下来是甲二,“对治邪说”这一段文。我们看一下它跟唯识及跟其他的诸宗说法有点不一样,这是《起信论》的一个特点。那么《起信论》的一些说法,跟其他诸宗不太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前一段时间大家学《百法明门论》,百法破的是什么呢?人我执和法我执,是不是?所谓一切法离不开人、我这两者。那么这个地方所谓对治邪执,《起信论》当中是怎么来讲这个问题的,就说对治破邪,破邪要在显正,但是显正的同时就是破邪,这样听懂吧!说你不对是要立一个对的,说对的就是说你那个是不对的。破邪显正这个就是对治邪执,不对的地方把它去除掉。
 
 
 
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人我执和法我执,唯识所讲的所谓声闻人是破人我执,菩萨才能够破法我执。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对象是谁呢?凡夫。你看看凡夫怎么能够破人我执,凡夫这个人我执是破不掉的。《起信论》讲到这样,但是他是怎么讲呢?它说学经教当中,有五种错误的见解起人我执,他把这个纠正过来,就是把这五种错误的见解对治过来,是这个意思。听懂我这讲的是什么意思?唯识和其它所讲的,能够破人我执是声闻人。
 
 
 
那么《起信论》这个地方讲的对象是凡夫,依凡夫来讲。因为凡夫学大乘法呢?他对这个如来藏啊、法身啊,不能够了解所起的五种见解,这样所以称为人我执。
 
 
 
唯识所讲的人我执,“我”叫什么呢?萨迦耶见,执这个萨迦耶见为我,执身为我,执五阴和合这个身体为我,是这个意思。那么叫作人我执、人我见,所以唯识说一切都唯识所现。
 
 
 
声闻人他就能够知道这样的一个我是假的,“我”是假名安立而已。可是组成我这个形体的五阴呢?说应该是有,所以一切有部都说一切法有。所谓一切法有,我是空的,法是有的。组成我这个身体,这个因素不能空,这空了就没有了,他说有。
 
 
 
那么声闻人,你看我们读《法华经》就知道,佛只是方便说,我看他们这样生死很痛苦啊,你们要么去了生死破人我执,就可以证涅槃了,不要流转生死,只讲到破人我执,你就能够解决生死的问题。那对于法我执少说,没说那么详细,是这个意思。等到你要回心向大,作菩萨的时候你再来破法我执。
 
 
 
那么法我执重,很难破,人我执还比较容易,所以一切法都空了,空了什么都没有。我们看见外面客观的世界都有啊,种种形相怎么会没有呢?乃至我身体的因素都有啊,四大的基本元素是有,怎么会空了呢?这叫作法我执,是这样分别。
 
 
 
那么《起信论》这个地方所讲的是说凡夫人学大乘法,不了解如来藏是空是有,或者讲空,或者讲有,他们执著这个东西,所以就叫人我执,把它破掉。那么对《起信论》来说,他是二乘人和外道,不太了解这个意思,他没有办法了解什么如来藏这些事情,这个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执都不会生起来。
 
 
 
“一切邪执,皆依我见”,当然一切执著,有我才会产生种种执著,这个是通一切经论的,都这么说的。我们有种种见解,因为我们有执著,有我就会产生种种见解,对吧。我们遇到种种事情,常常说我认为或我以为怎么怎么样,都是以“我”为出发,这未必正确。我觉得,你觉得正确吗?我们口头语都是这么讲,这就是我执我见的一种表现。“若离于我,则无邪执”,如果这个我能够断除解决了,那么这个种种邪执就没有。
 
 
 
“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通途说都是一样的,诸经论也都是有这两种执著。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