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经论讲记 >

《大乘起信论》摘要20

那么《起信论》怎么讲人我见呐?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我们看,“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他依凡夫来说有五种。“云何为五”,下面就是五种见解,听了经里面所讲这样的事情,当然从《起信论》这个系统来说,听了如来藏这个道理啊,他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执著。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寂寞”就是寂灭的意思,“毕竟”就是究竟寂灭,法身究竟寂灭空。“犹如虚空”,通常比喻成“犹如虚空”。百法里面不是六种无为,有一个叫虚空无为不是,虚空作为譬喻而已。“以不知为破著故”,不知道这样的譬喻说法是为了破执著。“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他说如来的法身毕竟寂灭像虚空一样,那么听了以后,这个不懂得什么意思呢,他把虚空执为是如来性。
 
 
 
那天有一个刚出家不久的师父,他说《心经》里面讲那个“空”,性空是不是就是虚空那个“空”啊?我说不是虚空那个空,他说那是什么空?我说佛教所讲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他说那到底是什么空?我说在手机里讲佛法能讲得清楚吗?他说怎么会讲不清楚呢?我说跟你真的讲不清楚啊,手机里面发信息能把佛法讲清楚,哪那么简单,对吧!所以说常常会误认为说虚空,佛教经典里面常常譬喻说如虚空一样子。
 
 
 
那么如果有人这么执著,怎么对治呢?下面说“明虚空相是其妄法”,虚空是一种妄法,为什么呢?“体无不实”。这个地方要读好,读不好就会变成体没有不实,体是实在的,“体无不实”,实不实?体没有不实,那都是实在的了,要这样分开来,体无,是不实,应该是这么读啊!连下去“体无不实”那就麻烦了。
 
 
 
虚空相是妄法,体是无的,是不实在,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对色故有”,对色而显虚空。比如说我这个东西是色是有,那么这旁边不就是虚空嘛,是不是这样?有个东西占据住了,障住,这个是有是色法,那虚空不是被它破坏没有了嘛。旁边是虚空,我移开了,这就是虚空了。然后我来了,它就障住这是色法,对色所以说它有虚空。比如说墙,墙挖个洞,那就是虚空了不是,墙障了它就是有。
 
 
 
色法“是可见相”,对于色法来看是可见相,这个是空的,这个是有的。“令心生灭”,你挖个洞就有个洞,我把洞堵上了,那个虚空就没了,被东西占用了。房间空空的,堆满了书,堆满了东西,这虚空就被占用了不是,这就生灭。
 
 
 
“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这就会归于心上来说的。“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虚空怎么样?虚空是对色法而显的嘛。既然说色法一切都不离开心,那么虚空也离不开心啊。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也就说一切境界都是唯心妄起,色法是妄起,所以虚空是跟色法比较而显现出来的。“若心离于妄动”,心若离于妄动,一切境界就灭了,就没有,不显现了。
 
 
 
“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他破除说你要执著虚空,不是的,虚空是与色法相比较出来。那么外面一切的色法,无非是我们心所显现,虚空也是如是,所以不要执著虚空就是如来性。如果证个如来性就是虚空那样,那就麻烦了。不是这个,不能理解这样作为如来性。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第二,“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毕竟是体空的,“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这麻烦了,什么都没有。世间诸法毕竟体空,涅槃也是皆不可得。尤其《般若经》里面讲的,一切世间法不可得,出世间法也是不可得,乃至涅槃也是如幻化不可得。经里面常常讲涅槃也是不可得,也是如幻化,那麻烦了。
 
 
 
我们证个如幻化的东西来怎么办呢?那这样就说,“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他不知道是破执著说这个空。“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这是《起信论》跟《般若经》讲的不一样,怎么对治啊,“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般若经》没有一法不空的。
 
 
 
最近有很多人看《般若经》,《般若经》中讲没有一法不空,都是空,十八不共法,过一会儿数一遍都是空不可得。这个地方的讲法说法,与《中观》完全是不同的,这是《起信论》,我们学《起信论》的不同点在这里。
 
 
 
那么《中观》所讲二谛皆空,乃至真如一切没有不空的,这个地方不一样的。“真如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不能空的,这个它的本体是不空。这个上面我们也看到了,不能理解是空,唯有对执著才讲空。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第三种情况呢?上面两者是误解大乘的真空,下面三者是误认为大乘的妙有。空了,什么都没有也麻烦呐,那都有也不对,有种种色相也不对。
 
 
 
第三,“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如来藏无有增减,凡夫也是这样,那么佛也是这样。“体备一切功德之法”,这个体,如来藏的体,具足一切功德之法。
 
 
 
“以不解故”,不解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他说众生就具足了这样的一切功德都有。那么既然一切功德里面色、心种种相都有,那么如来藏里面,是不是有色心相种种差别呢?这个说所具的德跟差别相,这里面有一个不一样,所具的本体是这样。对众生界来说,它没有显发出来。
 
 
 
上面我们看说,如来的报身不是有种种色,色有种种相,相有种种好这样。那理解说,那么众生本具的这个如来藏,有没有种种色,种种相,种种好呢?有没有这样的差别呢?会这样执著,“云何对治”?
 
 
 
这里有两句,先是依真如义其性平等,真如是平等的。“以唯依真如义说故”,从真如平等性来说,既然是平等的,它就没有一切相。那么“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随着生灭来说,它有凡圣,有不同差别,圣人的境界,凡夫的境界,所显的种种功德也都不一样,所见的身也种种不一样。他从理上说是一样的,从相上说他有差别。简单地说,理是没有差别是对的,相上说是有差别,那是从染从众生界来说,它有这样的一个差别。你不能理解说,如来性本身就有这样种种色相。这一句话告诉说,本身有种种色相,不对啊!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第四,“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 ,生死染法,通常《胜鬘经》和《楞伽经》里面是这么讲的,“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依如来藏而有世间的生死染法。“依如来藏”,然后有生死染法,为什么?有无明嘛,如来藏里面有无明相依啊,顺着无明它就杂染,说有生死的种种相。“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一切法不离真如。
 
 
 
“以不解故”,不解这样的一种道理,“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这句话说什么呢?修多罗说一切世间杂染法,依如来藏而起,那如来藏不是有生死吗?如来藏里面有一分是生死,那么如来藏有生死怎么办呢?这里说如来藏一切生死等相,“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是清净的功德,如来藏具足清净的功德。
 
 
 
“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什么叫作不离、不断,不异的真如义呢?也就说如来藏里面清净的功德与这个真如始终不相舍离,没有间断,也没有变异,不是跟这个真如有什么差异不一样。你说它种种德,种种德就是如来藏嘛,如来藏就有这种种德,他不异、不离、不断是这样,是真正真如的意思。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为什么有染法呢?真如是清净的,它有种种德,有这样那样的德啊,它没有离开真如的,从清净的角度它具足的嘛。那么为什么有烦恼啊?上面不是有人听了经里面这么讲啊,他又说真如是不是就有烦恼,真如有烦恼,你将来证个有烦恼的东西,不是白证吗?听起来会糊涂啊。有人听说如来藏里面有生死,那么有人就认为说如来藏既然有生死,我们去证如来藏,证那个有生死的东西不是白证吗?那怎么办呢?
 
 
 
第一句说如来藏里面有无量性的功德,这个功德跟如来藏是不离、不断、不异,这就是真如的本身意思。然后他有很多烦恼,这个烦恼从哪里来呢?也就无始无明。“唯是妄有,性自本无”,这个体性本来是没有的。“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你看它不是能够把它染掉,就好像我们的摩尼宝珠扔到厕所里面去,它跟大便不会相应不会染的。那告诉说真如的体性永远是清净的,只是有无始无明,展现生死杂染这一面,但是那个体性是清净。我们现在所要证这个体性清净那一面,那个杂染它自然就去掉了。
 
 
 
那么众生理解说,如来藏有生死的杂染,那么将来不是证个有杂染的东西嘛,那怎么办呢?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它这个妄跟这个清净,始终没有相应过,不会破坏它,对吧!“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会就是证入的意思。
 
 
 
下面假设说如果如来藏它的本体有妄法,那么所证入“永息妄者”无有是处。它既然体是妄法,你证到以后把这个妄法去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说我们这里面有好人有坏人,那么把坏人赶走了留下都是好人。那么这里面都是坏人,赶走了也是坏人,你赶不赶都是坏人。
 
 
 
比如说有一个水果,这个水果一边是好的一边坏的,我把坏的这边切掉,好的一边不是可以吃了嘛,整个都烂掉了,那你切哪一边它都是烂的,你要吃,吃下去也是烂的。
 
那么告诉说如来藏体如果是妄法,你去证,你要想把这个妄法灭掉,那怎么灭?本身这个体就是妄的,这样听懂吗?是这意思。不可能的事情,无有是处啊。就说它体是清净的一面,但是它有杂染的无明,永远依着真如而起,随着生死。你不能说这个体本身就是不清净,那么你将来去证一个不清净怎么办呢?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本身清净的体跟这个杂染始终不相应,所以我们去证那个清净的体,妄去掉就对了。妄是什么呢?妄不实在,无有真实。就像空中的花一样,眼睛有毛病,空中有花,然后你眼睛治好了,那空花自然就没有了,这个就恢复他原来的体性。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一个是依如来藏有生死,依如来藏又有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谓众生有一个开始。如来藏又有生死,什么时候有开始啊?如来藏本来清净的,清净有生死啊,那如来藏呢?依如来藏,后来又得涅槃,是不是?大家都是依如来藏,如来藏有生死,如来藏有涅槃。如来藏是清净的,清净的怎么会有生死呢?清净的怎么又有涅槃呢?那么我证的涅槃也是清净的,那不是跟这一样嘛。又回去,又有生死。你不是清净的嘛,如来藏有清净又有生死,如来藏清净可以证涅槃。那么我证得这个涅槃以后,恢复清净的体了,什么时候再生起来生死?他问的问题是这样。因为他不了解这个意思。
 
 
 
依如来藏有生死,依如来藏有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个开始,有个开始什么呢?清净什么时候开始了成众生了,本来是佛啊。
 
 
 
这是通途学《起信论》,学《圆觉经》都有个开始,搞不好你“一念不觉生三细”。一念不觉,这个时候开始一念不觉了,成众生界了不是?有个开始,这样就等于开始一念,有个开始,什么时候开始,误认为是这样。应该是怎么样?无始,这个清净的是无始,可是底下还有个无明,它也是无始啊。以无始无明,无始的真如,两个一直都是这样滚滚下来。不是清净的体,突然间一念不觉,产生生死,产生众生界,然后一念清净了,觉悟了,我证涅槃了。
 
 
 
有人问说那什么时候开始?我这个要不要再转为众生。这个不是清净了嘛,清净变为众生了,这里清净了什么时候再变众生,是这样的一个理解。告诉说那是无始,无始无明,无始真如,才解释得通。
 
 
 
“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涅槃有终,就终尽了,终尽再起了。“还作众生”,有个头了不是?本来是清净的,突然间冒个芽出来,修修修,又恢复了原来那个果上去了,那个果又冒芽怎么办?还作众生。
 
 
 
云何对治这样的执著呢?“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这部分解决了嘛,是不是这样?无明没有始,然后如来藏也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离开三界以外的众生,然后他起烦恼再去轮回,那无有是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已经修成佛了就不会再这样。“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这如来藏就清净成佛了,他无有后际,无有间断呐!“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所以说无有后际呀!我亦凭此而证得涅槃。
你看这《起信论》所讲这个人我执,我看一般的众生,也没有这样的五种执。学经教你问问那些居士,你有没有这五种执,他根本不知道,对不对?这通途听经学法的凡夫,对这样的一些道理他产生执著,所以叫做“人我执”,跟唯识以及其它的经论所讲的这个人我执,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那法我执是什么呢?它比较简单几句话就完了。法我执也就相当我们上面讲的,六染心里面分别事识相应所生起来的,也就是这个执著。当然这个人我执和法我执,它有一个俱生的。法我执通常是俱生的,那么人我执有个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听说这名称吧?
 
 
 
唯识应该讲到有分别我执,还有俱生我执。“俱生”,有生以来就有这个我执,分别是后起熏习,有人教你啊,你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见解,执著后天所学的种种经验和办法而来的,这是分别我执。那么俱生我执没人教他,你看众生起烦恼,这没人教他的,小孩儿一生下来没多久他就想吃东西。所有一切动物生下来它都想吃,谁教它?它就有一些俱生的本能,也就说自然而然会这样子。那么到一定的年龄,婬欲心就会起来,谁教他?无始的种子它自然现行,不用教他就会,是这样,这叫俱生。有些见解是后天学的。
 
 
 
比如说很多人去教堂,那天有些居士劝我说,你拼命去讲经啊,很多年轻人都跑到教堂去啦。我说我讲经那些人就不去教堂?你嘴巴讲破讲到流血,他照样去教堂,他照样该去的还得去。为什么?全世界人口百分之三十三的人,都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信仰印度教都比佛教还要多,你说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从佛教来说,它毕竟是世间法,简单的。基督教简单,就一本,你看看我们多少本。这一本那样讲,那一本那样讲,啃个半死啊,对不对?那三大部啃到现在没啃完,这才一个戒学,经呢?论呢?我们有生活方式,还要修行,他们信者得救,这不是很简单?信者得救,你修什么,不用修啊,方便。你怎么弄,弄不过人家。人家教堂都在都市里,礼拜天他就搞活动,活动完了就回去。你说我们都在乡下,离城比较远的地方,再一个出家人也比较怪,为什么?自己修行,少跟你居士来往,你爱来来,不来更好。整个教育系统都是这样。
 
 
 
我们有僧俗的区别,吃素、持戒、持斋等等,这些问题摆在那里,你没办法。你出家人给人家证婚,对不对呀?那样搞不好就会犯什么,犯僧残,对不对?“乃至须臾顷,往来彼此媒嫁,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问男的,你愿意娶她吗?问女的,你愿意嫁给他吗?两边问来问去的。那你这就会犯戒,世人会讥嫌,所以不敢做,对不对?着急没有用。
 
 
 
所以说这佛法,你要真正去传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对吧?我们尽力在做,努力在做,不能说我们都不做。光着急也是不管用。
 
 
 
那这些人信基督教,他说是不是真信呢?见解的问题,还得灌输灌输。很多年轻人都跑去教堂,那么他们多多少少觉得蛮好的,蛮有道理的。这世界哪里来?上帝不创造,哪里有这个世界啊!他说你身上搓一搓有很多垢出来,因为我们是泥捏的嘛,很多人就相信啊,有道理。上帝造了这个世界,第七天就休息,所以有个星期天,他讲讲,蛮有道理,是不是?
 
 
 
上帝造了太阳,觉得好的就把它留下来,后来看到晚上没有月亮不行,造个月亮出来,觉得好的留下来。哎!蛮有道理,是这么来,他就信了,信了就得救,就这么简单。喝喝酒,掰掰饼子就完了。插插花,唱唱诗歌,多好的事情,所以说我们搞不过人家。
 
 
 
我们,唱歌跳舞不能故往观听,自己也不能唱,都犯戒,是不是这样?种种的。这个叫做什么呢?教理教义的问题。我刚才讲的是什么?分别我执,他已经接受这个分别我执,你没办法,对吧!那么学法上,我们对于学习佛法上也有种种执著。有人认为说是这样,他非得要这样。
 
 
 
有一些人说我学这个法门是最好的,那么其它的法门又不好了怎么怎么样。参禅的人说我参禅最好,念佛的说我念佛是最好,持咒人说持咒是最好,这也是什么呢?分别我执。佛法不能这么分别,样样都好,对吧!中午我看好几个菜,你说哪个菜是最好的,你乐意吃肯定是最好的,都是一样嘛。我们在学习上,佛法亦复如是。这个是后天才有的,本身执著那是俱生的,这要了解啊!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那么这个法执比较简单,法执就是什么呢?“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它上面不讲二乘,人我执不讲二乘,就凡夫听经里面产生这五种见解,那么意思就是说二乘人还不太了解那样的事情。你看《起信论》说二乘人断法我执,跟唯识所讲的,二乘人不断法我执,两者不一样。然后“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依二乘钝根如来但说人我空。
 
 
 
怎么理解“以说不究竟”呢?佛或者如来对二乘人说我空就好,他就能够证涅槃了,解决生死的问题。那么本来说人我空令离分段生死,少说法我空的意思,也就叫作说不究竟,听懂没?少说法我,多说人我空,令证什么呢?令离分段生死就可以了,所以说“少说”,这个地方叫“说不究竟”。《法华经》不是讲“如所得涅槃,是亦非真灭”,是不是?你们所证的涅槃不是真灭,《法华经》是这样讲的。
 
 
 
这里讲什么呢?“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他说见到五阴这个法是有的,最主要的是恐怖这个生死。二乘人怕生死,所以妄取涅槃,所以《法华经》说非真实灭。
 
 
 
“云何对治”,这样的人怎么去对治他呢?“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所谓本来涅槃叫作体本来是寂静的,无有生灭。这里怎么理解呢?五阴的法自性不生,就像《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乃至它不生不灭,它没有生,哪来的灭啊。体性本来是如是,那么妄现一种相,这种相是妄现而已,因缘和合的一种妄现。那么因缘和合的妄现,你不能说它真正的现。
 
 
 
魔术师耍魔术的种种东西,你说它有嘛,你知道是虚妄的,不能说它是真实地生起。既然没有真实地生起,那么那个东西灭掉,没有什么东西可灭嘛,就是这个意思。
 
 
 
“五阴法自性不生”,所以也无所谓灭,为什么?它本来体性就是寂静。要了解体性本来寂静,诸法本身是空,这样就不需要执著法有实体性。那么知道人我空,五阴有一个实在的法,组成五阴实在的法是不空的,这叫作“法我执”。这个告诉我们说,五阴的法也是不可得的。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大乘起信论》,上一堂课我们看到“对治邪说”的人我见和法我见,后面有一段是总结上面的内容。“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染净是相对的意思,“皆悉相待”,相待就相对待而言,有染说净,有净说染。“无有自相可说”,因为染法本身即是不可得,即是清净,就不可说。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从妄来说有色有心,那么色心的统一。“非智非识”,“智”是清净,“识”是杂染,杂染就是虚妄分别,这两者相对。“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本来是这样,法体是不可说的。
 
 
 
如果有说者呢?“当知如来善巧方便”,这是善巧方便度众生,令众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他目的无论是上说,下说,方便说,究竟说,怎么说,都是为令会归于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以念”因为有念一切法,然后令心产生生灭,起心动念啦!一切法生灭,然后讲生灭的心,无非是不能够进入真实的智慧,所以说必要离于念才能会于真如。如果有生灭心,就不能够进入实智,这是总的遣除上面的种种执著。
 
 
 
那么下面是第三,也就是解释分当中“分别发趣道相”。上面说无论是真如门,还是生灭门,都是随众生的杂染而产生种种相。那么底下完全是讲菩萨,这个讲菩萨是非常抽象的事情。
 
 
 
因为我们凡夫去说菩萨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我们没经历过的事情,你要去说他会讲得清楚吗?就很困难。但是说你作为一个学佛者,最高的理论,最高的境界,有一个仰慕要知道。如果说我们只是讲讲简单的事情,那就讲五戒、十善,讲讲世间法就很简单了。但是必须要了解有甚深高的境界,菩萨应该是什么个样子。
 
 
 
这样一方面我们也能了解说,我们的修行过程是不是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是不是进入菩萨的这种状况,还没有,早得很,就会去除自己的狂妄,最高的理论达到什么样子就知道。
 
比如说太姥山山顶,那个顶上到什么地方,你不能爬到一片瓦,说我已经到山顶了。知道的人说你还早着呢,还没到一半儿,继续往上走。到白云寺了是不是走到山顶了,也没有。起码有这么一个过程。我们要了解,无非只是这样而已。这个无论从哪方面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抽象。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趋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往道上进功,你看,这里讲说一切诸佛所证的道,一切菩萨发心所修,所趣向的过程是什么呢?“略说发心有三种”,他说发心有三种。上面我们解释门的说法也好,对治邪说乃至生灭门种种,那是叫什么呢?叫作性相门,底下叫作修证门。
 
 
 
性相,告诉大家性相应该是什么,真如体应该是怎么样。如果有无明,流转于生死,起种种妄识事识情形如何,这叫性相。底下知道性相了,要如何去修证,所以说佛开示性相,无非令众生去修行去证果,叫修证或者叫行证。
 
 
 
那么下面说发心简单有三种,总结起来是四个字,什么字?“信解行证”。看见没有,它解行放在一起,信跟证分开。按照这里面要求啊,你看看我们要达到信是很困难的,要修多长时间才能够达到信,看见没有,那说明什么?我们现在还没信呐,不能说没信,我们信信不到那么个真切。然后它这个信修那么长时间信,他见到理,谛信了,永远改不了。
 
 
 
我们信也信呐,过一段时间,哎呀!这出家挺苦的,搞不好就还俗去了,七老八十,六十多岁的人去还俗的都有,这是从信心产生动摇,还觉得世间挺好挺可乐的,他就回去了,信心不够增上。
 
 
 
发心,我们常说发心,发什么心呢?活没人干了,我们叫他发心,那剩菜吃不完,也叫大家发心,是不是这样?发什么心呐?佛门这个发心很大。你把剩菜吃进去了嘛,好菜给别人吃,也是发心利益别人嘛,从这个角度说,也可以会到菩提心上来。菩提心是利益众生,你把难吃的东西吃掉了,好吃的给别人,这也是一件好事。通常是这样发心。
 
 
 
这里所谓的发心不是妄念,这个讲的不是妄念,发起愿求、希愿的决定。你想求什么做个决定,把它定下来,往菩萨道上走。那么这个地方指的就是大乘的菩提心大乘道,从初发心开始,然后一直往这条道上走。
 
 
 
就像我们出家,选择了出家,你只能在这出家的路上走下去,发心出家嘛,然后按这个做。
 
 
 
这个地方说发心,是发起要成佛的心,意思说要往下走下去。第一个叫信成就发心,叫作“信位”,这个信,指的是发心住当中的十信位。十住当中第一个就是发心住,发心住把它开出来,十信,我们这个地方讲的是这个。等于修十住当中的发心住,然后来修十种信心,叫“信成就发心”。
 
 
 
从解行来说,是初住以上了,一直到十回向位终了的菩萨,这一段时间叫“解行”,那么证发心是指的初地以上。有没有搞清楚这个果位?这我们都没经历过的,搞清楚很困难。这里讲信是初住,简单地说初住当中修十信位。
 
那么往后二住以上一直到十回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嘛,这个菩萨,那么做什么工作呢?做解行,解法的法性,然后要行菩萨道,真正起行。
 
也就是说于诸法的法性相有甚深的信解,那要修行广大的资粮行,有解有行,这样合起来叫作“解行”,通常我们叫“解行并进”,那么跟这个地方所要求的解行还差甚远。我们信心位还没进去,这里指的是初住以上到十回向其间的菩萨修行过程,证发心是指初地以上。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