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摘要22
时间:2024-08-07 16:48 来源:未知 作者:清凉 点击:次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成就发心这下面略说发三种心。上面是发心的一个根本行,下面是发心的一个形相。上面是根本,应该发起这样的心,助长他发。下面三种心是什么心呢?
《起信论》是直心、深心和大悲心。《般若经》里面也有三心,是说一切智智、大悲和方便。一切智智、大悲、方便,他要有根本的智慧,要有大悲心,他才能够有去度化众生的方便。《般若经》尤其强调说,你没有根本智慧,你这个方便不能成为度众生的方便。你必须有智慧,才能够行方便,是这个意思。
《维摩诘经》里面也有三心,直心、深心和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相当于本论的大悲心,菩提心是度众生,大悲也是度众生。
《观经》有三心,大家想得起来《观经》三心吗?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就是无谄曲的心。那么贤直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相当于上面的直心,深心也是一样的。回向发愿心,发愿干嘛?度众生嘛,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度众生这也是相通的。
《往生论》有三种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和乐清净心。那么有很多三心,但是文字上的一些措词不太一样,基本的义理,差不多是相通的。
我们看直心,这个直心叫作什么呢?“正念真如法故”,也就是与无分别相应,正念无邪与真如法相应。那么这样发直心,修直心可以成就法身。
深心,深心是干嘛的?“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你念真如,必须要修诸善法积集资粮,最后才能够去成就众生啊!所以说这个可以成就报身,报身庄严功德圆满积集善法。
大悲心是来度众生的,“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他能够成就应化身。有大悲,你要度众生,必须要现种种身,众生各类各行不同啊。修这三心,来成就所谓的发心就比较有内容了。上面说那发心,发什么心啊?也就是直心、深心和大悲心。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法界本来只有一相,佛的体没有两样。那么真如心也好,什么大悲心都是一体的。
“何故不唯念真如”,为什么不但念真如,还要什么深心、大悲心呢?你念一个心不就完了嘛。一个心一切都具足,万行功德都有嘛。“复假求学诸善之行”,为什么还要假借着去求,第二不就是积集一切善行吗?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回答说,“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大摩尼宝珠,它体性是这样。那么又有矿秽之垢啊,真如是没有错,体与佛是一样明净,你不假于种种资粮去修行,不能显现。这个摩尼宝珠,有这些杂秽的东西。
“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你得到了,你不把它洗干净不行啊,摩尼珠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这文字都懂得啊!“以垢无量”,就是烦恼无量。“遍一切法故”,你只是杂染心、无明心现前的话,所有一切境界皆现杂染。
比如说我们平时心情不好的时候,见一切都恼人。即使你好朋友跟你打招呼,你都会说,少啰嗦,说什么,一边去。说明这人心情不好,一切都不好。所以说烦恼污垢,遍一切都是烦恼,境界现前都是不好的。
所以说佛同样在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的感觉是什么呢?是不好的,五浊恶世。佛说没有啊!我清净得很,很好啊。是不是这样?
就像我们吃素的人,哎呀,吃点素菜好得很呐,在家人说这咋吃嘛,没味道。同样的东西,我们觉得挺好,他觉得不好。这就是烦恼。
“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所以说要修善行。你说心情不好怎么办?要调整,我们通常说调整心情。一旦我们缘一件事乃至对一个人,譬如说今天事情做砸了,你会一直想这个事情,心情都很不好,会不会这样?都会这样。哎呀,事情没做好,还想这个事情。
然后跟你感情很好那个人,突然间离开了,你今天的心情怎么样?没意思,想起来就想哭,一直这样,心情就不好,是不是这样?
你事情做砸了已经过去了,那个好朋友也已经走了,不能老在那里拉拔,要怎么样?要有一段时间调整,调整心态。就像这样子,有无量的烦恼在那里,所现的境界都不好,修善法来对治他。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能够修行一切善法,那就是对治那些杂染的东西,“自然归顺真如法故”。你修善法,所以说光修就对了。初修的人,通常修一段时间,就问什么时候能开悟啊,这样子开不了悟的,是不是?我什么时间能断烦恼啊?念经念念,这《法华经》念了好几部了,也没断烦恼啊!这样子不行,你只管修就对了。无论修哪一个法都是这样,然后我们学法也是这样。
我什么时候能当法师啊?你学就完了,不要这样想,你越是这样想越是怎么样?当不了法师。就好像敲木鱼的人一样,我这个木鱼怎么敲才好念?你要起这样的念头,那个木鱼肯定敲得不好。我是不是太快了,我应该慢一点,那完了,念的人就很痛苦。他本来是很好,是不是太快了,慢一点,作意一下就不行。很简单的事情都是这样,更何况我们心性修法,那也是如是。
你一直在想,说我怎么能开悟,这就是妄念,本身是妄念。你修就对了,一直修一直增上。就像烧开水一样,你一直烧,你烧一会儿打开看看,开了没有?做饭的人最可怕是这样,那饭是不是开了,打开一看,完了,那饭怎么煮都煮不熟。所以说世间法也是这样,世间法即是佛法,相通的。修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当然修还有一些方便。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告诉我们说有四种方法来修,哪四种呢?一个是“行根本方便”,什么叫作“行根本方便”呢?这个地方所讲的行根本方便,就是前面三心当中的直心,叫正念真如。行根本,你必须要有个根本的东西,才能够去行方便。
“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起起灭灭跟我都没关系,一切都是无生。“离于妄见”,必须要离于妄见,两边都不著。“不住生死”,凡夫是住于生死,然后你知道这样,不住生死,就离凡夫见了。
“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这里为什么要加这么一句呢?一切都是无生的,自性无生啊,因缘和合是幻灭的,可是因果不失,如幻化的因果还是有的。知性空而因果不坏,毕竟空而宛然有因果不失。这样呢?“起于大悲,修诸福德”,虽然知道一切法是空的,但照样怎么样呢?还要修一切法,修福德来摄化众生。
“不住涅槃”,上面不住生死,所以离凡夫离二乘,才能够修菩萨行嘛。这样呢?“以随顺法性无住故”,法性是什么?诸法空性,真如性。顺这个性而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样去修,修什么呢?修根本行,也就是上面的直心。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第二“能止方便”,止就是止恶,相当三心当中的深心,他能够积集一切善法与善行相应。怎么个修法能止恶呢?“谓惭愧悔过”。有造种种业啊,把业止住不造,能止住恶业,止恶。曾经已经造恶了,现在有惭愧把它止住,相当普贤十愿当中的忏悔业障。
“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一切恶法不令增长,止住。“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能够离一切过,随顺身心诸法空性,真如性,然后离诸过。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第三“发起善根增长方便”,上面是止恶行,底下是属于善行,简单说叫作行善。当然行善的同时他能止恶,止恶也能行善。止恶不一定有行善,恶止住了。比如说止持,它必须要有作持啊,那么止恶,不做坏事恶止住,但是你要去行善事才有功啊。
比如说我们有一段时间的假期,迦提月一个月,我从七月十六到八月十五回来。这样怎么样呢?我不犯错嘛,假期给你出去了。还有没有出去的人,他在这里烧锅炉、做饭、烧火修善。你请假出去,当然不会有过,但是没功,是不是这样?人家也有假期,他不去履行这个假期,然后他在那里修善法,维护常住,这就是增长,这样听懂吗?不是说大家安居完不要出去了,你照样出去,你不犯过,但是你没功。不出去的人他维持有功,是这么一个道理。
也就是说下面要发起善根,止恶要行善,这样功德才圆满呐!
“谓勤供养”,什么叫作修善根呢?这善根怎么修证让它增长呢?相当普贤十愿当中第三愿“广修供养”,这里是勤修供养。这里有好几个,“礼拜三宝”相当于“礼敬诸佛”;“礼拜三宝、赞叹、随喜”,称赞如来,随喜功德;然后“劝请诸佛”,“劝请”就有请佛住世,请佛转法轮不是,都是普贤十愿的功德。
那么“以爱敬三宝”,这上面无论供养、礼拜、赞叹、随喜、请佛等等,这些都是爱敬三宝,以这样淳净深厚的心,“信得增长”。所以说你怎么才能信增长,要去做这些事情。你不能说我坐在那里就信增长,不行的,你要礼拜、赞叹、供养。
你诵诵经,你说这经也没什么好诵,天天诵都那样嘛,我看我的邻单天天诵经,他也都那样,我不诵也那样,时间久了肯定不一样的。他在念经的时候随文入观,那个作意他就产生功德。你不能说他念完了,今天供养那东西他都吃完,把旁边人一块西瓜也吃了,我不念还没起那些念头啊,不能这样讲。因为我们都是有无明杂染的那个恶种子,有些境界它会相应的。但是你一天都没有去诵经,你殊胜的那个善法、净的真如的熏习就没有。他在做这件事情的同时他就有了。
然后他那杂染又现前了,明天回去他还诵,真如还在熏、熏,他就增长。所以说他就怎么样呢?就产生力,有这个善根、信根,就产生力。
你不信看庙里很多人在那里,一天到晚啥都不干,不过你能用功那也没问题,就像永嘉大师说的:“语默动静体安然。”那念什么?不用念的嘛。还没有体安然的情况下,这种人晃荡晃荡,他善根福德就没有了。怎么样?自然起魔障啊。
我刚才讲的,有一个人他没事就说,界某人什么佛法都不懂,所有这些法师来讲法他都不听。说法藏法师他们都不懂佛法,这就是自己起魔障,他真是业障现前了,没办法。你不信像这种人他住不了多久,真的会这样。他什么都不干,干嘛呢?玩手机,天天玩手机啊!手机不能增长你善法善根呐,偶尔你消遣一下,不妨也是可以。你必须要相信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佛为什么要劝我们读大乘经典,读啊、读啊,你善根就这样,一点点一点点它会增长起来的。有读跟没读,它就不一样。
你看常住有这么多人,我们通常说龙蛇混杂,龙少蛇多啊,那蛇修着修着它会变龙的,是不是?你都不修,那个蛇越来越小了,也没啥东西吃它就瘦了,突然间出现,就被人家撵出去了不是,真会这样的,他自然会起魔障。那有些人他为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呢,住不了啦,业障,真是业障。所以我们常常要熏修,念佛也好、持咒也好、看经也好,你别看起来没什么,有念没念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你每天念念经、诵诵经、打打坐,打打坐,你说他也没悟道啊,我看他修了半天,他还忧悲苦恼啊,不一样的。他能坐下来静下来,看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起了念头。你都没有去观察,他这就不一样的。这消业、增长善根就在这里,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谛信这样的一个功德。
你看见没有,有这样做呢,“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从这么一点点的积累,哪怕磕几个头也好,拜几拜啊。“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诸佛三宝的力量加持,能怎么样呢?“能消业障”,这业障要这样消除的,一点一滴去做就能够消除。能为别人做一点点事情,赞叹等等,这都能消业障的。
“善根不退”,这慢慢的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你都不修行,就与愚痴相应。你常修法修法怎么样呢?佛、僧是正觉,是不是?佛和僧都是正觉悟,法是什么?法是清净,是佛、僧所证的。佛讲这干嘛呢?怎么才能离愚痴?你有觉悟才能够离愚痴,你清净才能够离愚痴啊!时常在三宝的氛围当中,对佛要有因缘,一个人跟佛都没因缘,佛都懒得拜了,经都懒得读了,与出家人没缘了,与三宝没缘了,你这怎么呆下去,就很困难。你要礼佛,时常礼佛。
有一些人到大殿一进去就站在那里,佛都懒得礼。那没念功课,你拜拜佛嘛,同时也是锻炼身体嘛,对不对?上下蹲一下蹲一下,也是锻炼身体,不是很好吗?对吧!你礼敬诸佛。一天你自己总有一点时间看看经典,与佛正觉相应,与这个法清净相应,僧是轨范,这样你就能够离愚痴之障嘛!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大愿平等方便”相当于三心当中的大悲心,就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相应那一段。这里讲的是什么呢?“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就相当《金刚经》里面所讲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意思是一样的。
发心如此之广大,在这个地方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怎么个度法呢?“皆令究竟无余涅槃”,跟《金刚经》那句话是相通的。然后下面呢?“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发心呢?因为他随顺真如,才能够起这样度众生的心,因为随顺真如,法性无断绝。
然后再来是随顺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他不分别亲疏,不是说这个亲的度,那个疏的不度。“不念彼此”,再来他能够随顺于真如。“究竟寂灭故”,就归于体性,真如究竟,跟涅槃究竟寂灭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说他能够归于平等。
“菩萨发是心故”,这通常指的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怎么样?“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这不是一般的菩萨啊!你看初住菩萨他能够这样,完全体解到诸法的法性真如,才能够这样见到法性。而且怎么样呢?“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他能够八相成道,就是这个《起信论》里面讲的初住菩萨就能够这样。
“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就是从兜率天下来有八个。兜率天是一个,入胎第二,住胎第三,出胎第四,出家第五,成道第六,转法轮第七,入涅槃第八,能够这样的示现来度化众生。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他初住以上的,所以说“未名法身”,他还不是法身大士,这个只是说他能够证悟得如来藏,真的菩提心发起来是去利益众生。所谓发菩提心,唯识里面说发菩提心即是成佛时。那么所以说发菩提心即是成佛,通常是依初地证悟。初地能够证悟的话,证法界理,分身百界,能够八相成道,通常是这么讲的。
《法华经》龙女发心成佛不是?也是很快呀,龙女成佛。成佛通常从时间上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久远,但是从功德圆满来说他不一定。他功德提前就完成,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的课程修完了,他就提前成佛了。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他还有业啊!为什么?他还是初住菩萨,还有很多烦恼没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不是分段生死,是变易生死,还有一些微苦,因为有业就有苦。“亦非业系”,他不是以业为主,是以愿为主,这个时候他能够转业。
我们有时候看你的业力大不大,若恶业比愿力大,还照样随恶业而去的,所以我们要常常发愿,愿力大,他能够转变业力。那么通常初住菩萨从愿力来化现,初地菩萨以上分身百界,他是无漏功德自然而起的。那么这个初住菩萨所现,他是持愿力去度化众生,能够这样子。所以这个地方说,“以有大愿自在力故”,他能够依愿自在去度化,如修多罗里面说发心住的菩萨就是少分见法身。
“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通常也就说初住菩萨有退,他说不是真实的退,为什么这么说呢?“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所谓“未入正位”就是未入正定聚。“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想起生死那么长,度众生这么难度啊,算了,度众生难度,怕他有退却懈怠不做了,恐怖,所以告诉说不行啊,你才初住搞不好会退的,只是这样一种方便,跟这菩萨讲,“令彼勇猛”。
那么又是这个初住菩萨呢?“一发心后远离怯弱”,他就能够远离怯弱,所以说进入大乘的境界。你看进入法华的境界,他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不退了。“毕竟不畏堕二乘地”,他就不会再滞留在二乘地上面,也就说二乘人,他滞留在化城啊,菩萨他知道随顺法性真如相应,所以他不住二边,不住生死也不住于涅槃,所以他不怕堕到二乘地上。
【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就是那么远,他也不害怕。所以我们要修到这个程度上,当然才不害怕。没上去这段时间是很可怕的,有时候有退,信心有退,修行也有退等等。有恶缘,遇到种种恶缘,搞不好就会退堕了,再来是什么时候就不知道了,要修到初住以上那就没有问题。
“以信知一切法”,这是叫正念真如,信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一切法寂灭相,他完全了解一切法寂灭相,无有生灭,体解这个法性。所以说他就无有退,退到哪里去,没地方可退,他就不怕了。生死没问题,所以他才可以发愿长久在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凡夫要在这世间长久住下去,那肯定没问题了。为什么?肯定住下去,要么你住哪里呀,是不是?你随业而受身嘛!肯定住下去。
第二段叫“解行发心”,上面是“信成就发心”,下面是“解行发心”。“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也就是信成就。那么在这个初住以上呢?慢慢地他就重于胜解了,对法义上的一些理解慢慢地转深。通常说十住菩萨是重在胜解,十行是重在修行,十回向是回向什么?回向于法身,登初欢喜地他能够见到法身。然后在此之前,当然他见到少分,不是欢喜地完全很清彻地见到那样子,所以十住是重胜解,十行是重修行,那么十回向重于回向法身,通常这三贤位也都叫作胜解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都称为三贤,十地开始叫圣,初地开始叫圣位,那么这都叫作胜解位。这个地方他解行比信成就转胜,所以说叫做“当知转胜”。
“以是菩萨”,这个还是初住菩萨,“从初正信已来”,就是成就正信已来,上面不是讲信成就吗?“于第一阿僧祇劫”,通常说三大阿僧祇劫,它是怎么分的呢?先从初住到十回向为一个阿僧祇劫,十回向圆满了,次从初地到第七地,为一个阿僧祇劫。然后是一个阿僧祇劫成佛,是这么来的。
那么这个地方它是叫有一个阿僧祇劫,有些地方说十回向以后还有一个加行位。声闻人证初果之前,不是有一个四加行吗?“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大乘里面也有一个加行。十回向后你要加行一下,然后登初欢喜地见法性,有些地方是这样。那么这里说要有一个阿僧祇劫,“将欲满故”,这一个阿僧祇劫将要满了,那要登初地了。
(责任编辑:清凉) |
- 上一篇:《大乘起信论》摘要21
- 下一篇:《大乘起信论》摘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