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佛法开示 >

三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我们通常劝人家说,哎,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不要去计较,修道人应该是这样。如果说有人骂你,有人讲你如何如何,应该说过去心不可得。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不要去追究,好的坏的都让它过去。你不让它过去,它也成为过去了。
 
 
 
  《肇论》:僧肇大师著的那个《肇论》,它叫物不迁。我们说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迁变,怎么会物不迁呢?它还叫《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涅槃没有名字,般若是无知的。如果有知,则非般若。就是说,以世间的认知去衡量般若,那就不是般若的智慧了,证得涅槃不能有名字。
 
 
 
  物不迁:他意思说物已经在过去,它不能迁到现在来,过去的事情永远停留在过去。我们总是说东西可以迁到现在来。如果说我们小时候,童年的时候那个样子能够带到现在来,那我们现在变成老相,那不成两个相啦,是不是?中年一个相,童年一个相。我们通常说历史永远成为历史,过去了,它不能迁到今天明天来,前一刹那永远停留在前一刹那。
 
 
 
  我们打佛七那么多人,这个事情永远成为历史。是不是这样?它不能迁移到明天来,时间、地点、人物完全都变了,所以说叫物不迁。
 
 
 
  说过去心已经过去,不可得,它不能迁过来。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说,它相续等流依然是有。虽然是等流呢,那过去还是永远是过去,不能流入到现在。现在是不住,刹那刹那不住。这过去有长远的,有很短的,前一刹那就是过去。你注意看那钟表,你刚看它一秒钟,它已经过去了。最短最短的那个时间来算,它也都过去很快,就现在不住,未来还没来,在下一个念头没起来,还没来,这样都是不可得。参禅通常从这里下手,就是参这个心到底咋回事,这念头从哪里出来。我们有很多念头,坐在那里妄念纷飞,这念头那么多哪里来的?那些念头又归向何处?到哪个地方去。
 
 
 
  所以禅宗里面说 “念佛者谁,谁在念佛,”话音落在何处,“南无阿弥陀佛”从哪里出来,这个话音又归到哪个地方。禅堂里面那些上座班首师父常常会这样开示,打禅七的时候会这样开示“念佛是谁。”行香跑香的时候会喊:提起来,放下去。提什么?这叫你正念提起来,放下杂念。通常是这样讲。
 
 
 
  我们的念头很多,那个念头就叫做烦恼,尘尘刹刹的烦恼,要去观察它。实在没有办法观,你就修数息观,看那个念头。这禅宗里面说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没关系,你要觉得有一个念头在那里起来,不时地起来、起来,你得很清楚地看见,每天都能看见你在起念,说明你在用功了。你不要怕说怎么用功啊,我要找个很安静的地方,在那里用功。其实不然。你每做一件事情都念兹在兹,念着这个想着这个,你都知道自己干什么。拿筷子,然后吃饭,我吃了一口饭,然后又想吃菜了。为什么往我自己口里送,而没往别人口里送呢。你就这样想,那个念头那里起念,心念都知道,了了分明。你真正去用功,就很清楚,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就非常的透亮,慢慢头脑就会灵敏、清楚,就不会稀里糊涂那个样子。你这样用功,睡眠就会很少。那不是失眠,失眠是很惨的事情。你时时都这样子,再来呢,注意呼吸。
 
 
 
  有人说,佛教里面的呼吸,跟我们平时的呼吸,是不是两样呢?特别搞个呼吸出来了。呼吸就是注意你的出入息:进去也知道,出来你也知道。本来要数的,数1……7。你数1开始数到10。我们打坐的时候开始是数1……10。一直是数到10,突然11数到20上去了。会不会这样?
 
 
 
  很静坐在那,开始很好,数到10,你会倒回来从1开始数到10,数了一段时间11……上去了,哎,我怎么数到20了, 吓一跳,又赶紧倒回来。我有一次数到70了,我说怎么会这样呢。那是什么?你没有专心在数,完全是想别的事情了,就会变成这样,对不对?念佛也是这样,所以念佛不是数佛,也不是诵佛。我们拿个念珠那叫数珠,是不是?数珠而已。数一数,那当健身也可以,动动指头嘛,那蛮好的。偶尔想起来 他会念念几句佛,也不是说坏事。
 
 
 
  那《木患子经》说:乃至把念珠戴在身上都有功德,真是这样!拿个菩提珠戴在身上有功德。你不能说佛怎么会这样讲,拿个念珠放在身上都有功德。那是佛有他的密意、用意所在。这用意所在,你们慢慢去体会,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说注意念头,注意心念,这就是说四念处法。
 
 
 
  观身——你身调整好,我现在身体在动,在做哪些动作都知道,起心动念都知道,心有什么感受都知道。观受——观身有哪些感受,苦啊还是热啊,人家讲我,心里很难受,你知道心里很难受;当人家赞叹我,我心里很舒服,你要看见你的心里很舒服,那起心动念非常的微细,动作都了了分明。那么这感受同时就跟心念相连,身受心法。法,你眼睛所看见的一切诸法诸物,都非常分明了知,这就是修行。哪不是修行?所以禅宗当中所讲说:搬柴运水无不是道,砍柴火、搬柴火、挑水,那都是修行。
 
 
 
  现在有人讲生活禅,提倡生活禅,本来禅就在生活当中。也就是说,以禅学的思想去引导我们生活,在生活当中去体会佛法那种禅味,那就对了。时时注意我们的念头,起心动念,观,那就叫修观。只是修止而不修观呢,也不行;只是修观而不修止,也不行。我们修修数息这种情况,那就叫修止,把妄念全部止住,然后起观。在生活当中去观察,缘起如幻如化的道理,慢慢慢慢地让它远离,我们让心转变,这样呢,心能转物,即同如来。那就是佛,如如佛。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