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佛法开示 >

《净土开示》界诠法师 宣讲(2)

这一次所要谈的,也就是隋朝的智者大师写的《净土十疑论》,有十个大问题在那里怀疑,他进行解答。等于这些问题对我们的修学过程中有一些事情给予解答。在讲《十疑论》之前,我们要说一些修学净土的基本的条件,所谓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信。
 
 
 
  净土法门这是老生常谈,信、愿、行这三者都要具足。善导大师讲过,有两种深信,三种心要。两种深信是信自身、信弥陀,先要相信这两点。你要相信自己呢,真是没有办法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开悟,要见法性,乃至留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你都觉得无能为力。你要相信这一点。有人说没关系,老子不堕地狱谁堕地狱啊,他也发这样的愿。你堕地狱你就死定了!你跟地藏王不一样,地藏王是果地的菩萨,他堕地狱是自在,是度众生去。你堕地狱是受苦去了,你不能这样讲,你没这么大的本事。我是从凡夫这个角度来说,不敢这样讲。
 
 
 
  如果是初发心,乃至说刚刚学佛的人,你要相信自己没能力,觉得自己没有把握留在这个世间,你一定要发愿求往生。有没有能力,你自己可以测试一下。就说我在三分钟或者两分钟都不起杂念,试试看你能不能做到这样,你不能做到,说明你还是不行。菩萨入定,他就说能入定就入定,一切杂念都放下就入定了,他能够这样。
 
 
 
 
  外面的境界,我们通常说八法: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在这八种面前你感觉如何?讲白了人家骂你和赞叹你,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一样。
 
 
 
  骂你,你觉得这只是一股气而已。他的舌头跟他的嘴巴产生一种作用后发出的一种音声,这种音声只是我耳根听见。学观音菩萨,返闻闻自性。是我耳根过去听它,还是它音声跑过来呢?你不能怪他骂你,你能不能做到这样子修法?
 
 
 
  然后赞叹你,你不会高兴,内心不会美滋滋的。我们虽然说我可以,人家骂我就骂吧,赞叹我我也不在乎。可是好听话没好货,听起来也好过,是不是这样?赞叹你跟骂你,你会不会一样呢?某甲你实在是不像话,我没招惹你,你怎么讲我呢,你多少要这样讲一下吧。我如果犯你,让你骂我也应该,我没招惹你啊。你忍力能不能这样子?
 
 
 
  这个娑婆世界是堪忍呐。你说我们很有忍耐力,在这个世间吃苦已经吃这么久了。但是在这个修道过程,我们能不能忍受?你测验一下看行不行。你明天就开始,有人骂你或者有人赞叹你,你烦不烦?甚至你在那念佛念佛,你的孙子叫你奶奶、奶奶,奶奶念佛呢,别吵。你会不会这样?你觉得说我还不行,还会心烦。
 
 
 
        通常有些人定功课,一天要念多少万呐,几千呐,那功课没念完着急得要命。来个客人,他就没好脸色。你怎么这个时间来呢,实在是……他表示那种不高兴的样子。客人走了他很欢喜,哈,总算走了!会不会这样?
 
 
 
  然后你才说我决定不决定留在这个世间继续度化众生。再问你,你现在已经闻到佛法啦,也修这么久,听了这么久了,你度了几个众生?几个众生被你所度呢?这个度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讲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劝说哪个完全不信的居士去出家,出家后去修行,我都没有遇到这样子的。
我在佛学院讲课,讲来讲去,越讲他们越不信,后来我说我不敢在佛学院讲课。原来他从小庙来的很虔诚很恭敬,学了一段时间他什么都无所谓了,完了,我觉得这不行。你们在这里听感觉蛮好,回去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然后又说,法师啊,你再讲嘛,你讲得蛮好的。如果说蛮好的,一句就可以了。听了你都忘记了,我没有办法让你不忘记啊,对不对?不是说我吹牛啊,要你上来讲恐怕还讲不了我这种样子,是不是这样?我都度不了,你呢?有人说那不一定,往往我这个很笨的,我就度很多人。
 
 
 
      你是度人真正让他相信佛法吗?放下一切去修行了生死,有没有这可能?都是很难呐,是不是这样?所以你现在就试试看,你能不能度成。你不能说我来生再度众生,你今生都度不了,还来生?你来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是不是?你来生不知道到哪一道了?搞不了就是爬着来的呢!是不是这样?随业受生说不来的。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实在是没有能力,要相信弥陀。
 
 
 
  蕅益大师说信自信他,信弥陀的本愿摄受。释迦牟尼佛无虚言、无狂言,确确实实是这样,你要这样深信,你才会发愿,才会去力行。我们信的都很肤浅,没有决定,还怀疑。你想想我们的信都没有决定,怎么会敢说我们在这个世间度众生呢?很难的。
 
 
 
  这个世界,佛法会越来越衰弱,越来越衰微。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自己亲身经历二十年前跟二十年后,这佛法的形式完全就不同了;出家人不一样,在家居士也不一样,不同了。你们老的再过二十年看看,佛法会越来越衰微,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子。这是佛的悬记,未来世会变成哪样哪样,佛已经讲到了,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一点。所以你要以后再来,这个世间的人根性会更漏劣、更差、善根更浅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当中,你去修学就更难了。所以善导大师讲两种深信、三种心要。
 
 
 
  第一个要报恩心。所谓报恩,我们常说四重恩——三宝对我们有恩,众生对我们有恩,国土有恩,乃至父母的恩,我们都要报。这么重的恩我们还没报,如何是好?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修学脱离生死,才能够彻底地报恩,不修学没办法报答。这是报恩心。
第二种要有舍离心。舍离心就是你不会觉得这个世间蛮好。常常有人觉得说,我身体健康,家人团聚,钱多得很,左右逢源什么都很方便,一切都很好,做人蛮好蛮快乐的。这样就很难发起出离心。
 
 
 
      佛讲了,“富贵学道难”。所以要有不乐人天这种思想来修学。天只是短暂,人更短暂,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很快的。人生短暂,不乐人天,要有往生心,必须要求愿往生这种心,要很迫切地求往生。这是善导大师所讲的。
 
 
 
  再来,我们要相信这个世间是苦难、战争、贫穷、短暂、烦恼、生死,和相信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我们要进行比较这世间是不是苦难的,然后要求出离这个世间。你们是不是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得多,就很安逸呢?
 
 
 
      未必,物质生活永远无法填满我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物质的竞争,社会的发达,给我们人类带来种种苦恼的事也很多,不能说完全没有过患。虽然比过去方便,但不能说现在人就没有烦恼,那也未必。
 
 
 
  战争,我们坐这里虽然没有战争,但其他国家战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多少年来都是这样子。大家都知道阿富汗战争穷得那个样子,民不聊生,多么痛苦。贫穷,这个精神上的贫穷更加贫穷。现在人信仰空虚,没有找到真正的宗教信仰,甚至说连法 L功那样东西都有人去相信,这就是内心贫穷的表现。
 
 
 
  我们人生如何的短暂,不能永恒,我们又在生死烦恼当中煎熬,痛苦不堪,所以我们要求往生极乐净土的安稳、和平、富足、永恒、解脱、寂静,相比此世间环境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经济的净化、人情净化、身心净化,所以我们要往生到那里去,那里绝对没有什么环境污染带来种种苦恼。
 
 
 
  那里的八功德水、七宝行树、水、鸟,风吹来都会令人念佛、念法、念僧,是一种增上缘。那里的生活环境净化,不要担忧,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一切随缘自然。所以说越是这样,就不要去想经济的问题,赚钱挣工资的事情就不要了。人情净化——那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会有种种勾心斗角的事情产生,身心净化没有种种怪病。
 
 
 
  这个世间现在医学发达了,怪病也多了,治不了的病很多。过去没听说癌症,现在有癌症、艾滋病,什么口蹄疫,种种病很多,众生共业所感。我们这个世间是五欲尘劳、人我纷争、种种无常,所以我们要求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和平永恒不退、清净快乐这样的一个心态,不过这个心态让它不要有所间断,有间断都会有退转。
唐初一位道绰大师,他讲在修学净土过程有三种不相应:第一个叫信心不淳,信心不淳就不纯一、不纯正,或存或亡。有时候勇猛心起来,有时候心又退了,叫作信心不淳;第二个信心不一,不专一。有时信这个,有时信那个。
 
      
 
      有人说密宗很好去吃密吃几天,密吃下去觉得不行又转过来修净,老是这转转那转转。人家说这个好那个好,就跟着去,所以说我们信心都不坚定。听说净土法门很好你就修净土法门,你要去衡量自己相信佛语,这样的一种修行信心就会坚定;第三个是信心不相续。信心不相续就说信心有间断,有时候就间断,退心不干了,觉得劳苦劳累。如果能够相续心即是信心,能一心即是淳心。若不往生者无有是处。这是道绰大师所讲的。所以我们要信心具足,信心具足我们才会发愿。有这样的一个基础,我们去推动。
 
 
 
  厌离,首先要厌离婆婆,然后发愿愿生彼国。时时有这种舍离心、厌离心,那个愿才能够发得起来。所以说发菩提心必须要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有出离心才有菩提心,出离心不建立在菩提心上生不起来,要以这样一种愿去行。所谓行也就是经里面讲的要发心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就是老实念佛,要做到这样子。
 
 
 
        这个修行啊,净土法门的修行都出在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我们只知道《阿弥陀经》的重要,有人也知道《无量寿经》的重要,就时时在念,《观无量寿经》大家去了解的也就少。其实《观无量寿经》也是我们往生的一个凭据,九品往生就出在《观无量寿经》当中。你要多看看你才会增长信心,乃至下下品的人都能够往生,做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够往生,你要这样子的信心。
 
 
 
        其实在净土中,以前的几位大德,他们都很注重《观经》。慧远大师不用说了,他是修般若法门的,以实相念法,能念所念了不可得。以这种思想去念佛,然后导归极乐。还有两位没有例入净土宗的祖师,他们就是北魏的昙鸾大师,和隋朝以及唐初有一位叫道绰大师,到唐朝的善导大师,他们是极力弘扬《观无量寿经》的。
 
 
 
        昙鸾大师很小就学佛,十来岁就去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对佛法稍微了解一下,他就觉得这佛法太好了,他觉得生命很短暂,怎么办呢?不能久住世间学习佛法啊,然后他就去学老道。道教不是说长生术吗?炼丹就是说长生不老。他当年就去学老道去了,学了一段时间,有一次遇到从西域来的叫菩提留支的,他问:大师啊,这佛法实在是太好!但人生这么短暂怎么研究得完呢?菩提留支说,那你现在学什么?他说我现在学老道啊,我原先是学佛法,我想学这老道炼一段时间,能够长生不老,我再倒过来学佛。菩提留支说,哎呀,你真是,你怎么炼也会死的,哪有一个老道不死的啊?他说佛法当中有没有不死的呢?菩提留支说有,他就给他一本《观无量寿经》。昙鸾大师当时看了《观无量寿经》以后,非常的欢喜。他去修老道,学了一段时间也很有成就的,也写了不少有关于道教的一些著作,他就把原先的著作都烧掉了,专学这个《观无量寿经》。他在临终的时候能够朝西顶礼,在拜的时候往生的。他往生的事迹在山西的玄中寺,刻在碑文当中被道绰大师看见。
道绰大师七岁就出家,他原先是研究《涅槃经》的,讲《涅槃经》讲了二十几遍,后来看到昙鸾大师往生的事迹,就改变弘扬《涅槃经》专修《观经》,修净土法门了。道绰大师他原先牙齿掉了,到七十岁牙齿重新长出来,像小孩的牙齿一样;满脸就长着童子脸,小孩的脸一样。他就是现身,佛法当然是现身能够得到受用啊。善导大师他极力推崇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的念佛法门,持名念佛就是善导大师极力提倡的;我们现在拿的念珠,也是道绰大师最早在提倡。他不是发明,佛在世就已经讲了,有这个念珠的事情。
 
 
 
        在藏经里面一部叫《木患子经》就讲到念珠的种种功德,到道绰大师他就介绍这个,告诉大家用木头、树籽穿起来,念一句佛号抠一下子,在无形当中也告诉持名念佛这件事情。
 
 
 
  善导大师说观相、观想、实相,这种念佛对一般的人很难,他说没有办法做到呢,不如持名,因为净土法门是普摄三根的,所有人都能够做到这样。到了明朝的蕅益大师也讲持名念佛是从事入手,从事达理。从事持达理持,就是以这个一句佛号来摄心。
省庵大师,也就是净土宗的十一祖,他说修行净土分成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做观,一分礼忏。十分持名,也就说你把这个时间划分成大概十分当中来念佛,九分做观想,一分礼忏就是礼拜忏悔。
 
 
 
        我们心比较杂,你们拜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心比较散乱,很难摄心。持名再加上观想,这个观想怎么观呢?本来念佛法门不假修观,就不需要修观,你能够配合上修观,效果更佳更好。就是说你在念的时候念兹在兹,也就是念的时候念在这里,心就在这里,要做到字字句句分明,这样说明你在念佛,而不是说拿个念珠赶数量,是要赶质量。我嘴巴在念,心有没在念?你要真正身心都在念,这样子。故此祖德过去讲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所以要摄心地念。这个心念你要观想,观自己的心在不在,时时注意,甚至说你在吃饭、做事、走路,都观照你的心念,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诸位,念佛应该是这样念,以持名为主结合观想念,这样效果比较佳,比较好,才会有效果的。
 
 
 
  这个观怎么个观法呢,有人说我观不起来啊,观观观就没了。最简单的数息观是非常自然地坐在那里,盘腿或者不盘腿都可以,盘腿跏趺坐当然要好一些。有些岁数大的盘不起来你就随意,注意呼吸,然后一边念佛,出来南无阿弥陀佛,进去南无阿弥陀佛,要么就数数佛号,随着这个呼吸再数佛号1……10,你数了数了数到11、12、13,这样上去你心就散乱了,你感觉到我怎么数到15了呢?你心乱了就赶紧收回来,再从1开始数,或者10……1,这样倒回来。倒回来又散乱了你就跳着数,13579这样上去数数就习惯了。你要时常地观念、观想,我的心念有没有在念佛?这样效果甚佳。身体不好的人通过这样做法都会转好,身心调过来了,佛也念了,很轻松自在。
 
 
 
        在念佛的时候你不要把肩膀提起来,肩膀提起来,说明你紧张,神经在崩起来了。有些居士到佛堂去念佛就这样,肩膀很硬。你要把肩膀放下,你记住我肩膀有没有放下去,有人会放下,但想别的了。你们太放松,你就心猿意马,心就跑掉了。刚刚好又很轻松,心念又能够摄住,要做到这样子效果很好的。
 
 
 
  然后念一会你不想念了,那你就注意呼吸,随呼吸自然地默念佛号,这种做法身会调整,哪个地方不舒服你就觉得那个地方在呼吸,腰有点痛,你觉得腰在呼吸,你气从腰进出;你觉得肚子胀,肚子在呼吸,你觉得气都是从肚子进出,慢慢、慢慢地你就会调整过来。你觉得哪个地方痛痒,你就观想那个地方,这样修行。但这个呼吸不是刻意的,你要刻意你就会弄出病来了,搞几天你就病倒。就说念佛跟修观可以相结合,这是净土法门,我们要了解一些基础的观念,先要把它树立起来。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净土十疑论》。四十八愿大家都很熟悉,都会念,《净土十疑论》大家了解的比较少。所以不妨跟诸位约略介绍,不可能很详细地说明,就是主要一些问题跟大家讲一下。这里面有十个问题,智者大师提出来。
 
 
 
        第一个问题,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意思是说佛是以大悲为体,应该要住在世间度化众生。你自己说要出离三界,但住在极乐世界当中去享受,不愿意度众生,这样不是很自私吗?舍离众生了,这样不是没有大悲,也违背于菩提心?常常就有人提出来这个事情。他说应该住在世间度众生,不应该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事情。所以说你要真正的去了解佛法修证果位上的问题。
 
 
 
        我们前面几乎都谈到这个事情,一个是久修的菩萨和未得已还。未得已还就是说你不能做到不退,这两种菩萨不一样的。如果是已久修菩萨证得果地的菩萨,他不会住在极乐世界,他自然乘愿再来倒驾慈航乘菩提愿来度众生,他不可能住在那里。如果说久修的菩萨有这种思想,肯定是这个问题所讲的那样。
 
 
 
  那么就说我们初修、初发心的人能力不够、能量不够,肯定要求去往生,要到极乐世界去留学去充电,这样你才有能力住在这个世间。意思说你的抵抗力还不够,所以要到那里继续修。因为凡夫发心不一样,我们随这世间有退,所以要到那里去亲近弥陀,要不然在这个三途当中,种种苦难的一种恶缘会把我们的心念改变了,我们的恶业就会现前,故此要求往生。
 
 
 
        这前面大体也跟诸位谈到这个事情,这是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去那里是不是自私?有人说那我不去行不行呢?行不行你自己的事情。大街上还有那么多人没信佛法的,你说行不行?这个世间五浊恶世,你有没有这个力量来承担、承受?认为去极乐世界很慢,我在这个世间直接了当度众生。恰恰相反,你一失人身搞不好都万劫不复;到极乐世界如果能够花开见佛,弹指间而已,很快就要倒驾慈航到这娑婆世界来。
 
 
 
  你不能因为留学要花钱就不去留学,不去学习,不读书马上去工作,你那种知识面有限,你不能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贡献,所以要去读书的原因在这。你不能说读书人整天在学校里面那是一种消极啊,不能为人类做事情。不能以这样看法。他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我们往生也是这个意思,故此要求往生。
《净土十疑论》第二个问题说“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这个问题就是说一切法本来是体空寂灭,寂灭也无所谓说生那里生这里,也就我们舍此世间要生到极乐世界,舍此土生彼土,有此有彼。我们昨天讲的公案那样,有我有你还有我执啊;有此有彼,依然执着于诸法的来去相,彼此相。法本平等寂灭,法性是如是。本来是这样呢,为什么要舍此土生彼土?我们说要厌离此世间,心求彼世间。为什么要这样子?经里面也讲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净则佛土净。也就说我们心净当下即是净土,为什么要生到极乐世界去呢?提出这问题,如何来说明呢?有两种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是总答;第二个是别答。
 
 
 
总答说我们有求弥陀这种心。有人说我舍此求彼,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我就在这个世间不就完了嘛。这下面说你执着这个世间,不求那个世间,还照样不是执着此而舍彼。有人说我要求那里去,舍此求彼;现在说我舍彼求此,我不要生到那里,我就在这里。这样同样是犯过:执着。
 
 
 
他说求生西方弥陀净土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如果这样讲,你要住在这里不求西方,这是舍彼着此,执着于这个地方,这照样还是一种病,也是不中理。有人说我不生那里,我不求生彼国也不生此土。不生此不生彼那生何处啊?不生到那极乐世界,也不要生到这个地方,那生在哪里?《金刚经》里面讲的断灭相、断灭见——《金刚经》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与法不说断灭相。不能说断灭。我们是同样犯这毛病:说不生此土。不生彼土生此土,此土不生,又说我也不生。这样就一种断灭了,这是一个总答。
 
 
 
 
别答说:本来应该要理解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这样才会圆满。不能说我执着这个地方,那就是为无生;或者说我生到那里,是以为有生。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的生灭依然是有,我们只是不执着于它的自性而已。生也无所生起,灭也无所去;来也无所来,去也无所去。本来是这样,就说不生不灭之相。所以在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的诸法,但是它当体即是空的,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应该是如此理解才能够圆满。
 
 
 
因缘所生,它是假名安立,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我们勉强给它安立上一个名称,叫什么?我们这么多人就有这么多的名称、名字,假名安立。这种假名安立叫世俗谛,有它的用处、作用点。因缘和合,有它作用。你比如说我们这桌上的花啦、麦克风啦、杯啦、佛像啦,这都是我们安立上的一种名称,它本来是无自性的。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空是空此而已,这个空也不是说空无所有。
 
 
 
我们通常理解为进入空门,佛门当中叫空门,空门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我们要吃饭、穿衣、睡觉、要房子住,能说是空吗?这个是说当体即是空,它无有自体叫做空。比如这个房子,房子的自体是什么?我们一个人的自体是什么?我们会执着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我的头、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嘴巴、我的耳朵、我的胸口、我的肚子、我的脚、我的手……这么多东西组成起来,都是我的,我在哪里?那只是因缘和合的一个主体。这个主体不能说它没有用,它有用,有它的世间的作用。我们要远离这种执着才是中道义。亦名为假名,假名安立。每个人有名称的作用,这是体会中道之义,所以说诸法不生。
 
 
 
所谓诸法不生,它无有自体生起来。没有一个自体,是因缘和合的一种产物,存在的一种形相、一种体,所以我们说生。你要能够理解这个法性,当然生即是无生,那无生也不妨碍我们往生,这是法性这样理解。

有人说心净则佛土净。但是一切净土法门,也没有离开我们这个心念,肯定是心净佛土净。我们这愚痴的凡夫被世间种种名相所执着,生常常把它理解为做生的解释,生做生解,我有个东西可生。有人说我这念佛念得不够,到时间生不过去,掉下来怎么办呢?生到半天掉下来,我们说有一个东西可生,有一个东西可灭,这是我们世俗人的知见,执着而已。
 
 
 
   所谓生,就是我们的心性的往生,能够理解心净当然就是佛土净,佛土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里。佛法不假外求,并不是说佛菩萨赐给我们什么。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肤浅的理解,所以佛教与民间的信仰我们要严格区别开来。中国的原有的民间信仰,信神,它是一种追求,求神给我们什么,神赐给我什么。佛教虽然讲求,但这是内心的一种显发,所有的一切功德都在我们内心,本来就具足的有,内心就有。我们要相信这一点。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里面就有一句话:要尊重己灵。所谓己灵就是我们的心性,我们的佛性。你彻底要相信这个,我们学佛、修行,就能够成佛,就是依这个佛性而成佛,叫我们不要辜负这个己灵。所以说这一切佛法功德都在内心具足,《楞严经》里面叫做妙明真性,这个妙明真性不假外得。如果有从外得那就错了:头上安头。本来你自己有啊,我们都在外面去寻找。摆尊佛像在那里,我们烧上香跪在那里,求菩萨你给我什么,这种做法只是粗浅地学习,可以这样。但真正深入地了解佛法不是外求。
我们把道场布置得庄严,佛像摆得庄严,烧上香……做什么,这都是从事而引发内心的理的一种显现。我们拜佛要找个佛像在那拜啊,没有佛像你拜墙壁、拜树啊?我们拜不下去,这是空落落。有一个佛像在那里,就会引发我们内心的那种恭敬心,会合掌,然后拜下去,把这个佛像当做真佛在那里想。所以说这佛像是不是佛呢,也是也不是。你要做佛想就能够引发我们内心那种虔诚和恭敬,这个功德就能够显发出来。那真正是不是呢?不是。它只是土塑木雕供在那里,是引发我们的内心那种作用。所以经典也是这样道理。
 
《金刚经》里面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筏喻者就是我们过河需要船,需要竹排渡过河达到目地。那个文字只是起这么一种作用而已。佛法在不在文字当中呢,也在也不在。你说在,你要说完全在文字当中,文字是一种符号而已,只是一种表达工具,语言也是如是。我们通常说语言文字相连,它只是表达的一种工具,感情的一种交流。我在这里讲语言的表达,你们在那里听,内心产生一种理解,这个理解要靠你内心去产生作用,思维才能够显发这种功德。你把这个语言文字执着为佛法,那我们的文字已经看到,佛法也听到,那我们怎么没见到,没悟到呢?所以不在文字里面,要空掉这个相,不能执着。不是在那里求而能得的,要从内心的修为显现,所以说修德有功。佛法是这样的。
性德方显,你通过修行这个功德而显发我们内心,本性那种德就能显发,我们这种智慧跟佛没有两样。所以佛初成道就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如来的智慧完全是一样,但没有显发,为什么?被妄想执着所蒙蔽所覆盖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种种办法、方便来显发内心这种功德。这功德显发出来一切就都具足了,不假外求。
 
 
 
现在我们从事上修行,还要去求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地方,把所有的妄念净下来。我们居士都一般喜欢到道场,到寺庙,到哪个法会去赶一赶,然后参加一下,觉得比较好,比较舒适。哪个地方有打佛七了,就拼命去赶一下,是不是这样?大概有这么一种心态。居士因为过去没遇到佛法,一直都在社会、家庭、工作奔忙。现在了解到佛法恨之已晚,赶紧要修行。家里环境比较嘈杂,所以到清净的地方去修一修。这是一个。
 
 
 
第二个有人是凑热闹。家里一个人修,他寂寞,一群人一起修很好玩。是不是这样?大老远赶去念佛念一堂,大概一两个小时念那么一堂,他就说很好。居士反而说出家人,我们都这么虔诚念,你们怎么就不念呢?看你们吊儿郎当那个样子。
 
 
 
诸位,我们整天都那样,我们的生活一直都那样。我们没有像你们又是工作,又是这样那样的,我们没有。我们的工作就在寺庙,整天跟佛菩萨在一起。所谓在一起就是说跟佛像在一起。看了看了,时间长啦就皮了,那个很好乐、很恭敬心也无所谓。法会我们见多了参加多了,一下子那么一种精进勇猛心发不起来。
 
 
 
你们打佛七只有七天。第一天、第二天……最后一天,你们总算可以回去了,这下回去好好睡上两天。有没有?我们没得睡呀,七天八天还是那样,佛七完了我们还得上早晚殿呐。你们也打八关斋戒,有些打八关斋戒跑到庙里去呢,一天一夜不睡觉,一天一夜不说话,很精进的一天。然后看师父:我们打八关斋戒都这样精进,你们呢?散心、杂话、不修行。你们只一天,你想想看,一天而已。我们都像你们那样不讲话,一辈子都不讲话,那不成了哑巴,能行吗?你偶尔一下倒是可以啊,我们整天那样子不可以,所以不一样的。
 
 
 
你们偶尔有抽出一天半天的时间到庙里来,你就会万缘放下,然后拼命在那念,很虔诚。菩萨通过你们这么一求呢,也特别灵,就成全你了。我们整天跟菩萨在一起,跟他老人家也七求八求,他也没怎么答应,没怎么反应。所以说修学佛法环境很重要,它能够显发我们的内心。出家人也这样找道场,要道风比较好,环境比较好的,才好修行。
 
 
 
现在人有一句话叫宗教与社会,用现在时代叫做聚交,跟社会聚点交在一起。过去的道士、和尚都进入深山修行,乃至西禅寺以前叫什么怡山,它是在郊外独立的地方,现在被城市给包围到里面去。过去是这样,远远地躲开,视金钱如粪土,刀耕火种很自在啊,没人来嘈杂。所以说天下名山怎么样?僧占多啊!出家人都住在深山老林里面去了,好修行啊。现在深山老林成了什么?繁华的地带、旅游的重点。出家人就不得安宁了,庙里就搞得这样纷纷扰扰,事情就会变这样。
 
 
 
你们不能说这出家人不修行。修不下去啊,怎么修?这么多人到庙里来游玩、卫生环境、防火、防盗,种种事情都要出家人去忙碌。我常常跟大家说我们这一代的人没福报,过去人躲在山上可以几十年不出来,躲在那里没事。现在不行,你不出来他来找你,让你不得安宁,共业所感。所以现在修道很难修,环境造成如此,这是众生一种业,动态是这样。现在要找一个环境安静来修行是比较不容易。
 
 
 
以前居士在家里他也好修行,可以闭关修行。现在也是不一样,在家里每家每户的电视、电话、种种事都有。所以说你们能够有一天、两天到庙里来修修行,就会感觉良好,这是肯定的。因为有个安静的环境,这种心性才能够显发出来,清净下来。所以我们常常要坐禅、打坐,把这一些妄念放下后,智慧就能够显发出来。智慧是这么来的,而不说在哪里求来的。
 
 
 
过年过节烧很多香在那里,现在有些地区弄成一种恶习、陋习。一年都不烧香,过年大大柱烧一柱。香不在大小啊,诸位!你一年造业造到完,烧这么大根也没有用。你不觉得这样做法很愚痴吗?这佛法要有智慧呀!你烧那么大柱香不觉得很污染环境吗?造成左邻右舍的人不能安宁。那个烟熏得要老命,如果遇到刮风,那个香灰全部刮到人家的家里去了。本来对佛教还蛮有好感,这样一来就产生反感。
 
 
 
我记得去年过春节正好遇到下雨又刮风,大大的香都烧到一半一半在那里,黑,黑,满街都是一片漆黑。真正的一些老居士到庙里去未必有去烧香的,拜拜佛就好了。大家知道烧香咋回事,对吧?老居士也未必去。我们烧香不在于大小。你小小根烧一根,心香一柱供养十方法界三宝、常住三宝,小小根就可以了。烧香本身就是表法的嘛,不在于那么大,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所以说所有一切的做法,无非是显发我们内心那个功德而已。这个要了解。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