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平兴寺

当前位置: 主页 > 界诠法师 > 佛经讲记 >

《大乘起信论》第一讲(下)

时间:2015-07-24 16:37来源:平兴寺 作者:界诠法师 点击:
好!下面我们来看《大乘起信论》,书的页码是六十七。我们先看题目,然后再来看给大家的那张科判。你们的科判有些人都交上来了,写得很好,编得很多很细,确实是比我细多
        好!下面我们来看《大乘起信论》,书的页码是六十七。我们先看题目,然后再来看给大家的那张科判。你们的科判有些人都交上来了,写得很好,编得很多很细,确实是比我细多了,我只是把它大概理个头绪。你把这个《起信论》头绪理出来,一目了然就很清楚,分得细也可以,也没有什么关系。根据各家注解,分的科判也不尽相同。我们这里有一位,他科判弄得很大,跟中国地图似的,弄三张啊!他说,这一家科判是这样的,实在是太难得了。我看一下,我都迷糊了,他把它这样编写出来实在太厉害了。那么这个学习,你能把科判全部这样理出来,差不多对《起信论》有一个初步了解。为什么叫大家去弄这个科判,你哪怕去抄一遍,你都会加深印象,知道《起信论》应该分几点去讲,你都不去弄,不知道《起信论》在讲什么,有起这么一个作用。
        大乘以佛果为期,这个大家都知道,大乘区别于小乘,小乘是自了,大乘是以佛果为期。大乘行者运心修行所证都是建立在众生的基础上,期愿是成佛的。他发心要成佛,所有的一切行持都会归于成佛,所证的果报都是以成佛为目的,这是大乘信,信就是信顺信求。我们那天晚上读《大般涅槃经》中不是有讲到好几种信吗?信就是信顺,顺这个事情才是信,比如说,我讲这个事情你信不信?信你就同意我这个意见,叫信顺。既然信了你会去怎么样呢?去追求、信求起大乘净信,这是《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起大乘净信。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信,信的是什么呢?是众生心。
《起信论》的第二点,也就是第二门,讲的是什么呢?大乘法。大乘法讲众生心,就是佛所有的一些言教阐述,无非是说明众生心存在什么问题,众生心具足了佛的智慧,说这个道理。从众生心来说明体、相、用三大的道理,所以说大乘法是众生心。大乘义是体、相、用,这是我们信大乘法中的众生心具足体、相、用三大的道理。佛要度化众生,怎么个度化法?救啊,把他拉上去啊!民间信仰乃至在家信徒的信仰,说佛总是会拉我们一把,把我们背到哪里去,或者怎么样。所以他们皈依三宝要找个比较有修行的师父,说师父将来会拉他一把,他是这么认为的。
        佛所度化众生是怎么个度呢?令众生知道。他无论是讲哪部经或哪种法,无非是令众生知道什么呢?人人现成,不用他求。当下这一念心,他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当下生起正信,信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所以我们有这个心能成佛。可是这个心现在有很多问题,什么问题?与无明相应生起杂染,造种种轮回生死的业。佛指示这么一个道理,让我们明白去掉那些杂染无明无知的东西,回归于本心。大乘起信,起是生起、发起的意思,发起什么呢?发起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大乘法讲所学的所信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大乘法无非讲这个,都是讲我们这个心。信呢?信此心,修也是修此心,证呢?也是证此心,所以这不是外得、外来的。相信我们这一念心,所修也是这个心,把这个杂染心修掉,最后所证的也是这一念心,所以说《起信论》所重视的就是自心。重视自心,故说它讲众生心而不讲佛心,因为佛心是佛跟众生没什么关系,所以佛讲众生心,这众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心。
        《起信论》所讲的是以心为本的法门。换句话说,大乘法都是以心为本的法门。不管是中国的禅宗也好,还是天台、贤首都特别推崇,还有禅宗后期的一些语录、公案也有讲到它。你把《起信论》学好,它无非是讲这么一个道理,《圆觉经》和《起信论》相互关系而衍出来的。当下这一念心就是要你当下承担,也就是《圆觉经》的道理,众生本具圆觉嘛,只是名言、说法上不同而已,你学过这个道理,所讲的无非是这一个。为什么呢?本论从实践的观点开示我们自心的法门,也就是禅宗、天台、贤首所讲的一真法界,就是这个真如心。
所以本论的立论是:一者法,二者义。法是什么?法就是众生心。所谓义,就是这个心里面有体、相、用的三大功德作用,所以说本论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从学派来说,后人有把它分成几个宗。如太虚大师把它分成三宗: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和法界圆觉宗。法性空慧宗就相当于中观学派,法界圆觉宗就是属于华严这个系统的,《圆觉》、《起信论》,都属于法界圆觉宗。还有一位著名学者级别的印顺大师,他是这么说:虚妄唯识论就是外面的一切境都是虚妄的唯识而已。太虚大师是法相唯识,性空唯名论就是一切性空只是假名字而已,太虚大师是法性空慧宗。还有一种是真常唯心论,真常唯心就是指《圆觉经》、《起信论》乃至《华严》,这些都是属于真常唯心,我们可以从一些文献中学到这些名称。《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一切都是唯心,所以把它这么一个判摄。天台有天台的判摄法:藏、通、别、圆;贤首有贤首的判摄法:法相破相法性。根据他们这么判法,《起信论》就自然属于真常唯心和法界圆觉。
        那么本论所讲的众生心,它可含摄众生生起的生灭杂染和本质不生灭的清净真常这两种门,所以这一心开二门:真如门和生灭门。从众生心来说有两种:与无明相应就是杂染,与真如相应就是清净,真常解脱是这么来的。所以从“染净依”来说就有杂染的生死和清净的涅槃这两个系统,杂染的生死就属于流转,是以无明为根本生起世间的杂染法;清净的解脱就属于还灭,是以般若智慧为根本生起出世间的清净法。如果依无明而生起的杂染,就是因无明而有生死,那么因明就是智慧而得涅槃解脱。我们这个心可上可下是这样来的,这是两条路。
        大乘的性空学讲世间都是缘起的,如果说你不了解这个缘起,就叫无明。无明就这么简单,不了解缘起法,你了解缘起法那就叫作智慧,是这么来的。《起信论》所讲的生死杂染就是不觉属于迷妄,觉有不觉和本觉,本来是有觉的,因为有无明烦恼的生起,所以不觉了。不觉就会怎么样呢?就是生死的杂染属于迷妄。那么这是从阿赖耶识与无明的统一说杂染依,阿赖耶识和无明是杂染所依的根本。所谓觉就是本觉法界性不离本觉性,本觉本来有觉,然后才有始觉。哦,现在知道有这么个道理,始觉开始明白,那么始觉与本觉相应就是究竟觉,彻底明白了。所以说这一心当中开二这两种门:心真如门是属于本觉,心生灭门是属于不觉。心真如不变而现起生灭相,但是这个本觉体还是在那里,它只是现起生灭的相而已。那么心生灭呢?谁去杂染流转生死呢?它不离真如,但是只是不觉而已,所以《起信论》就讲一心开二门,然后显三大,即一心二门三大,这是《起信论》所讲的。
 
        好,大家看我给的这一张纸,我们约略看一下《起信论》讲什么,理一下就很清楚,用ABC分三段来说明。A是归敬偈,也就是《起信论》前面那三个颂;B是正文,也就是本论中间论文的内容;C是回向偈,也就是本论最后回向的偈子。
        B当中的论文分成五段:
        第一段是【因缘分】 就是造这部论有八种因缘。
        第二段是【立义分】 就是造论后说明大乘所讲的法和义两种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要了解的一心、二门、三大。一心是众生心。二门有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各具体、相、用的内涵。一心、二门、三大,这就是立义分提出来,立义很抽象,下面给予解释。
        第三段是【解释分】 它分成三点:显示正义、对治邪执和分别发趣道相。我只是大体分一下,如果你细分也可以,但是这三点肯定是这样。你看这三点最主要说的是什么呢?显示正义就是立法和义,下面就要解释这个法和义的意思。那么“显示正义”当中,就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来展开说明。那生灭跟不生灭两者如何和合才能达到觉悟呢?从生灭入真如门,无非是讲这个道理。真如没有什么好说的,本体就是如是。尤其从我们现在众生实际情况来了解,修行是从众生修行而成佛,已经成佛就不用讲了。理性是这样,体是这样。真如门解释的比较少,生灭门解释的比较多,它说的就是众生。它说大乘法就是众生心,那众生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
        在“生灭门”中从释生灭心法和辨所示之义这两科来给予说明,又“释生灭心法”中有讲到染净生灭和染净相资这两点,再就“染净生灭”中分就体总标和依义广释这两点,那么再从“依义广释”中分出释上生灭门、释上生灭因缘和释上生灭之相这三点。你看这个都是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学习论典科判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道,若不然我说了这么多,你们肯定听得云里来雾里去,是不是这样?接下来又从“释上生灭门”中的“按名别释”又分成辨觉义、辨不觉义和辨同异三点,下面一一给予说明。心生灭,为什么会生灭呢?这要从觉义与不觉义来说。在“辨觉义”中有“广显二觉之相”这一科,这一科中又分始觉和本觉两方面。心本来的体性是觉的,不觉要从始觉开始,有个觉体。哦,原来明白这个道理——始觉。那么有个本觉随染相,本觉本来觉悟可是流转生死,所以随染相而现种种众生的千姿百态。
        就“辨不觉义”中又分三点来说明:根本不觉、结末归本和根末不觉。根本不觉就是觉体。结末归本就说不觉的相是什么?那么不觉为什么会不觉呢?就总明它的体相,不觉是什么样子。枝末不觉就是别说枝末,为什么会有不觉?此中有二:细相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粗相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是别说枝末了。那么这是不觉,觉体是有。因为生三细六粗,所以不觉。那么觉与不觉的同异如何呢?在“辨同异”中会说明,这两者是不是绝然分开呢?《起信论》说因觉而有不觉,为什么因觉而有不觉呢?我们学过《圆觉经》的就知道,因为有方向,所以才会迷失方向,记得吧!有东、西、南、北这个方向定好了,前面那个地方是东,有一个东方向,然后你迷了,错误了,以东为西。或者以南为北,这么认为,因为有方向所以才会迷失方向。因为有觉,众生与无明相应现不觉相,所以觉跟不觉的关系,也就是不觉没有离开觉。同异如何?也就是“辨同异”中所说的,此中从标列和喻释这两点来说明。上面把“生灭门”中‘释生灭心法’就此中的“染净生灭”中第一点‘释上心生灭门’大概内容说了一下。
        接下来,我们再看“生灭门”中‘释生灭心法’就此中的“染净生灭”中第二点‘释上生灭因缘’这一科,也就是生灭心的因缘,这一科中有明生灭因缘义和显所依因缘体这两点。先说“生灭因缘义”,那生灭心的因缘如何呢?藏心为依,诸识生起。我们为什么有种种分别,原因在哪里?所以有底下括号里面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的产生,它依这藏识里面的种子而生起。第二点是所依因缘体,无明为依的杂染,然后说到还灭,有这个无明心。如何认识这个无明?所以下面有讲三相应和三不相应,这是指的生灭因缘。
        还有“生灭门”中‘释生灭心法’,就此中的“染净生灭”中第三点‘释上生灭之相’这一科,也就是讲心生灭相。下面就有讲到,尤其《起信论》讲的跟唯识不一样,就在这里。生灭相,泛说生灭明不生灭,生灭和不生灭这两个相对,从生灭讲到不灭。
        下面把“生灭门”中‘释生灭心法’,就此中的“染净相资”约略说一下。此中分四点:举数列名、熏习义、熏习相和断常二义。熏习的体是什么?熏习所起的染法不断,从众生界一直这么熏习一直造业,那么与染法相应,然后熏习起净法不断。唯识说真如不能熏,《起信论》讲真如能熏。起熏,真如有正智,它有起这作用。唯识学本身说没有,它只是清净,就像我们前面讲的矿里面有金,这个金的作用没有显出来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怎么样呢?去炼,把沙石土去掉,这个金才能够起作用,这是唯识学所讲。那么《起信论》所讲这个熏习,净法它能够起作用。净染究竟无尽,就是真如体、相、用,所讲真如的体、相和它的作用,熏习无尽一直到成佛这么个过程。
        然后是【解释分】中第二大科“对治邪执”。众生产生邪见,是因为有人我执和法我执。那么人我执论里有五种闻说,然后法我执呢?执五蕴等法为真实,这就产生邪见。
        接着是【解释分】中第三大科“分别发趣道相”。《起信论》从哪里开始信呢?前面这道理都阐述了,那么能不能引发我们的信心呢?所以要信成就发心,发起三种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发起这样的心,乃至讲到四方便行,行根本方便、能止方便,然后发起善根增长以及大愿平等。不论哪一种修习,你相信都要去修习,这个信心才会引发起来。接下来是行、证,也就是解行发心和证发心。“分别发趣道相”这一科,你看总结起来,信、解、行、证四个字有没有,信解行证。第一个是信成就发心,第二是解行发心,解行发心要去做什么?要离相六度,就是离一切相去行六度,才能够圆满波罗蜜呀!第三是证发心,就是从净心到究竟地,证真如成就众生。你要证得成佛,就必须学大菩萨断除粗重的烦恼,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成就来利益众生。以上是“分别发趣道相”的内容,那么《起信论》的主要内容也都在【解释分】当中。
        第四段是【修行信心分】  信心,这个信心信什么呢?信佛法僧三宝,信根本,信根本就是信真如。你要相信自己有真如心,当下这个心可以成佛,然后相信佛的功德、法的利益、僧的行持,通过修行能够达到这个真如的目的,要相信这个。看下面“五门修行”这一科,所谓五门是施、戒、忍、进和止观,也就是六度。接下来有说到“特殊方便行”就是指念佛往生。《起信论》里面有讲念佛往生的事情,无佛世,自己又远离善知识,恐怕不能够往生,信心把握不住,这里先说念佛往生。这部分是修行信心分。
        第五段是【劝修利益分】  这不多只是一页纸而已,它说按照前面这么来做,你修行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呢?总的说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本论所讲的。
 
        C是回向偈,就是最后的偈颂回向。
        以上就是这部论大体讲的内容,我们就非常清楚明了。最后总结一下,主要有五点: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
 
我们下次再开始看论文,现在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心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责任编辑:清凉)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