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佛法开示 > 净心诫观法 >

诫观佛性不一二非有无含中道不著中法第二十八

【既发道心复自他利,须知众生同有佛性,略说十种,广在诸经】
 
  佛性不一不二,也就是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没有两个。成佛了他没有多一个什么东西,作为凡夫他也不失去这个佛性,凡夫是颠颠倒倒,但是佛性依然在内心当中,起颠倒造业,是佛性这个真理给隐藏起来了,所以说染净不同。也就是说在染不减在净不增,不一不二,非有非无。这个佛性非有非无,在成佛的时候他不是说能得到什么,其实没得到什么,他非有;在凡夫不能说他没有,他只是没有显现出来而已,他非无。但不是没有,如果没有,他就不能够成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修行才能够成佛,没有佛性怎么成佛呢?如果一定说有佛性,那现在就是成佛了,具足佛的大用,但没有,他还不能具足佛的大用,所以说要远离二边,含中道之理但又不能执着这个道理,这样才能够见法性。
 
  下面说既发菩提心,或者能够自利利他,要知道众生同有佛性,要讲众生有佛性的道理。那佛性道理在众经里面讲了很多,下面用十种譬喻来说明,就是从十个角度来说。
 
 
 
  【一者生死烦恼从真性起,喻如大水本净湛然,为因风故遂生波动,后因大寒乃结成冰。众生佛性本净如水,由觉观风波浪生死,贪爱坚固成烦恼冰。欲显佛性者,慧火融冰,禅定息波,冰液波止,水即清净,佛性影现】
 
  从真性起者为众生迷。比如水本来是平静的,因为风起来就生起波浪了,然后因为寒冷又结成冰。众生佛性本来清净如水,因认识外面的世界,以为实有,所以去造业,然后始终流转生死。如想把佛性显现出来,该怎么做呢?要用慧火融冰,要修禅修定把这波停留下来,这样冰消了,波也止了,那水的本性就能够显现出来。这是譬喻我们本具的佛性,因为无明执著不得见,通过修行显发这个佛性。佛性是内在显发,而不是说修得证得,然后从外面得来一个什么。
 
 
 
    【二者如金在矿粗弊无堪,于后融销,金始显现,宝中最上,无能嫌者。众生佛性在烦恼矿,戒定慧火练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无比】
 
  第二像金在矿石中没有提炼出来,不能发挥用处,通过冶炼以后,金就显现出来,就成为最贵重的宝物,不会再被人嫌弃了。众生的佛性存在烦恼矿中,通过戒定慧提炼出真性,在法界当中度众生,就有种种妙用了。
 
 
 
    【三者如牛未产,乳血和杂,緣成始停,构取煎暖,乃生醍醐明净,随器变色不守自性。众生佛性为烦恼合如杂血乳,假缘修治渐至佛果,发起神通随众生变,同类救苦不守自性】
 
  牛乳与血合在一起分不开,后来因缘成熟了,炼成醍醐,醍醐随所盛器皿变化多色,不守自性。就说众生本具有佛性,但于烦恼合杂,佛性显现不出来。后来通过修治既知佛果,随类现形不守自性,如醍醐随器变色。

【四者喻如一人行千万里,经多屋宿,屋虽多种人是一。屋喻五阴,人喻佛性,众生佛性,经五道阴,阴虽差别,佛性是一。人别屋别,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冰冻未融,水即非有;冰消即水,故名非无。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无】
 
 
 
  譬如说一个人行脚走路,走得再远住过再多房子,人还只是这一个。很多房子比喻五阴的身体,人比喻佛性。众生形体虽然受了种种不同,佛性还是一个。
 
  比如我们投胎转寄身体,就像搬家一样,修得好搬个好家,去人天道;修得不好搬个不好的家,投牛胎马胎去,但搬家的还是同一个人。佛性还是一个,只是众生造业不同而已。
 
 
 
    【五者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谛所摄,名为佛性】
 
  就是要通过修这些诸法,佛性才能够显现,所以说叫作所摄。
 
 
 
    【六者四亲近法名为佛性。一亲近善知识,二亲近正法,三亲近静思,四亲近如说修。离此四法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通过亲近善知识,知道说什么是佛法,明白可以成佛这个道理。亲近善知识目的要听闻正法,明白佛讲的道理,听闻以后深入思惟,去修行。离开这四种亲近想修道成佛,没有可能的事情。
 
 
 
    【七者佛性非边,中道是也。众生五阴,托佛性起,故名非断;生灭如幻,名为非常。人依五阴乃得修道,阴藉神持方能存立】
 
  “非边”就不立两边,应该修中道法。众生因为没有觉性,所以佛性显现不出来,但并非断灭;生灭变化,所以一直在流浪生死,他不是说人永远是人,狗永远是狗,牛永远是牛 ,他随业受生而已,所以说非断非常。众生依靠这个五阴身体,才能修道,五阴身藉由神识持守才能够存在。
 
 
 
    【八者离真妄者名为佛性。立真辩妄,对妄表真,若灭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净,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真和妄是相对法,就象大小方圆高低是相对法。单独一个东西能说长短吗,它要有另外一个东西相比较才行。比如拿个东西跟我指头一节来比,这才有长短之说。世间法都是相比较出来的,好啊坏啊,大啊小啊,都是比较的结果,如果只有一个东西,它就无从安立,不能说它大还是小。立真无非是为了辨妄,对妄才有个真,妄既然不可得,真这种名言也就不立,这就是说无真名。
 
  不能以智知,不能以识知。识是虚妄分别,如果说有一个东西可得可知,那都是我们的虚诳妄语。《心经》里面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把世间全部的东西都无所得,你才能够究竟的大得。我们现在都是相比较有一个东西可得,这样感受会好一点。我念佛了打坐了,好像有一个心得,实际上我们在著相,内心有起一个东西在那,究竟来说这并不圆满,彻底放下那才是究竟解脱。
【九者能说之法显于无说,无说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
 
  能说显于无说,《维摩诘经》最后的不二法门他就不说,不说以表示不二法门,说是显于无说。能说,说种种道理,无非是令证得那个究竟的理。究竟的理不能名状的,无法说出来,唯证乃知。当然你要是认为有一个无说,那也不可取,这就是佛性。
 
 
 
    【十者空平寂静与有乱俱行,体离于形名,常显名色,是为十性】
 
  什么叫作空平寂静?必须要空平等寂灭寂静。比如我们现在是以有的东西与乱的东西同时存在,同时存在会怎么样呢,本身那个体必须要离开它的形,它是无可名状的,那我们简单的给它安上一个名字,但它本身无体。比如说这个桌子,桌子的本体是什么,房子的本体是什么,它们没有本体,只是我们构立上用种种材料组合起来给它有一个名体,有个形状在那里,就知道房子是那个样子,它可以住人。立个形名在那,其实它没有本体。也就是说佛性要显现在这些物体上,不是断灭的。
 
 
 
    【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如真解脱本从凡起,虽有此喻,佛性之义唯佛能知,略说十种,广恐文繁,汝能观解名真净心】
 
  虽然讲种种名言,无非是一种假名安立而已,佛性的真义唯佛与佛才能够知道。见到佛的究竟道理,就是真正的净心。
 
 
 
    【偈曰:一切诸众生,平等有佛性,佛性杂烦恼,尘染未清净。戒定除客尘,即离生死径,性隐名生死,性显名贤圣。五阴虽流转,佛性本来定,欲知佛性者,励己修八正】
 
  要离生死的根本的路,就依戒定慧来断除它。我们的佛性隐藏起来了,那就流转生死,佛性显现,能够见到佛性就是贤圣。虽然流转于五道当中,可是佛性本来是清净的,要修八正道勉励自己。
 
 
 
    【初发道意走觅道,心邪曲见未正直,江南江北求菩提,菩提共行不相识】
 
  初发心的人到处去找成佛之道,心是曲而不证。因为说计较分别,所以到处去找菩提,菩提是找不着的,因菩提就在我们内心当中。
 
 
 
    【身外觅方既疲劳,一处静思顿止息,忽然醒悟觉少分,乃知菩提身中匿】
 
  说究竟的,佛法就在我们的内心当中,你从外到处找,要了老命也找不着的。文殊菩萨在哪里,在我们心里,心里显现不出来,所以我们才劳身劳心向外去追求,才会去朝台,朝了半天也没看见文殊菩萨。如果你静下来,静下来你就是文殊了。然后有一天你觉悟了,才知道少分菩提就在自己身中。
 
 
 
    【解烦恼性空如幻,未死不久自穷极,涅槃生死同一如,道理不二亦不即】
 
  没死不久就自然能够了解,烦恼如幻如化。生死和涅槃本来只有一个,迷即是生死,悟即是涅槃,迷和悟是同一个体的两面,那么当体能够了解是有两个,但道理没有两个。
 
 
 
    【若能明了根尘法,长养无碍神通翼,观察五阴假缘生,自性本来包十力】
 
  翼就是能够飞翔了,就是有希望能够了解根尘而产生识。我们的自性本身包括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具足了,但这是比较高深的道理,也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法有这样的道理,我们应该要学、要认知、要证得。

 

(责任编辑: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