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界诠法师 > 佛法开示 > 净心诫观法 >

诫观对发菩提心法第二十六

【夫发道心如滴水寄海,虽复微鲜水终不失】
 
  《净心诫观法》后面部分讲的是发菩提心利他行,修道人自己有所成就后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这是成佛的必经之路。虽然利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道理是这样,我们应该了解:学佛人修行的次第必须是这样的,就是要发菩提心教化众生。下面我们大略了解一下怎么发菩提心就可以了,教化众生呢我们一时间做不到,现在就大概知道行菩萨道是个什么样的过程就可了。
 
  省庵大师说:“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有发愿才能够度众生,有发心才能够成佛。我们发心从现在开始做,就像滴水放进大海里面,虽然它本身是微小的,但汇入大海它不会干掉,反之如果一滴水放在山上,放在石头上,它就容易干掉。
 
 
 
    【经云:一构乳顷,起大乘心,当成佛道。何以故?若修道时百一十苦悉堪忍之】
 
  “一构乳顷”,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发起大乘心,都可以成佛道。为什么呢?修行是一个很苦的事情,修道要忍受一百种多种苦。
 
 
 
    【所谓饥渴寒热、蚊虻蚤虱、恶风暴雨,四百四病,、呵责骂辱、恶口诽谤、水火劫盗、毒虫猛兽、鞭打侵恼,难忍之事悉皆甘受,不见苦相,我身能忍,修六度行,修三空门,以是因缘故成佛果】
 
  所谓苦什么呢?饥渴、寒热、蚊子、虱子、跳蚤种种咬。
 
  除四百零四种疾病以外,还要忍受各种责备、诽谤,世间难忍的都要心甘情愿地承受。真发菩提心的人,你见不到他的苦相,然后他还要修六度,修三解脱门,一直到成佛。
 
 
 
     【经云:此国一日修道,胜他方一劫。何以故?此中多恼害能忍者希,虽忍诸苦功德易长,净土无恼佛道难成】
 
  经里面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过在他方国土修行一劫。因为我们这个国土苦乐掺杂,他方世界纯乐无苦不利于修行。
 
  娑婆世界有很多痛苦煎熬,一般人难以忍受,那些经受得了苦难历炼的人功德增长很快。
 
 
 
    【于佛法中若欲退心,当忆过去经无量劫在地狱中,受炽猛火碎身等苦无逃避处,人中苦者百千万亿不重于彼一瞬目頃,若不坚固勤行诸度,云何能尽生死大苦因缘】
 
 
 
  如果说一旦要退道心,就要想我们在尘点劫的地狱当中受苦,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了,这个道心千万不能退,如果退了道心那就完了。我们生在人中虽然苦,但比起在地狱当中,这只是短暂,一瞬间而已。
 
  “诸度”就修六度万行。如果不坚定信念精勤修习六度万行,凭什么能够了生脱死呢?
 
 
 
    【三涂罪人若为能救,若不能救众生何名慈悲?既无慈悲,菩提分法依何为本?若无根本则远种性。是故菩萨愿尽后生不破菩萨戒,声闻之人受形俱戒,汝可善知二戒差別】
 
  三涂的罪人如果能够能为救度,就是应该去救度,不然就没有慈悲。菩提心以慈悲为本,如果没有慈悲心那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本,没有根本那就远离佛的种性。
 
  所以受了菩萨戒就不能破菩萨戒。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比丘声闻戒是尽形寿,这两种戒的差别是不同。
 
 
 
    【菩萨者不染三界,不厌三界,求无为道不住无为,常处生死而无生死】
 
  这是菩萨的一种胸怀,他见生死不可得,虽然在生死,他不染于生死,而无生死业,也不住在无为清净当中。他不见生死苦,而生悲愿为度众生而来。
【何故不染三界?烦恼尽故,业不系故,不厌三界愍众生故,大慈悲故,求无为道故,欲自他利故,随顺大乘故】
 
  菩萨不染三界是因为他远离业、不造业,无业可受。不厌离三界是因为他怜悯众生为救度众生的缘故。
 
 
 
   【何故不住无为?摄正法故,摄众生故】
 
  菩萨不住无为,是把佛法的道理让它住在世间,他能够摄正法住无为。如果住无为,那么涅槃当中有一种叫做清净无为,清净无为他只是住在那里,但他不住在涅槃当中。
 
 
 
    【何故常处生死?利行同事故,本愿无尽故,而非生死业种尽故,得大自在入解脱海故】【是以不在此彼,不着中流,离於中边心不住边道。何以故?不守自性,法应尔故】
 
  菩萨也有生死,但是不像凡夫众生随业受生那种生死,他能够得大自在入解脱海,不随业流转。菩萨道本来就是如是,他不着于一切相,一切法。
 
 
 
  【常观四谛十二因缘生死苦聚,常起四弘誓愿建大丈夫志,常以四摄饶益众生,常修四无量心怨亲平等,常行六度自他利益,常修万德求无上菩提,为成十力无畏不共之法】
 
  他知道世间和出世间因果,十二因缘的顺和逆,顺是生死流,逆是出生死流,他能够常起四弘誓愿,立大夫志。
 
  “四摄”就是布施、同事、爱语、利行,观这四种饶益众生的行为,常修慈悲喜舍四心,视一切众生都是一样平等的,他都远离怨、恨、亲这种相,常行利益众生的事,为求佛道所具功德。
 
 
 
  【今唯略劝,广恐文繁,能依此诫名广大净心】
 
  这只是约略提一下,大乘经典比如《华严》、《法华》、《涅槃》、《般若》,都是劝导修大乘法的。行菩萨道的人应该要发心,在众生当中去积功累德,应该是如是。
 
 
 
   【偈曰:若发菩提心,动念起慈悲,求於无为道,身常处有为】
 
  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他平时的心念都和慈悲有关,志求清净身常处在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世间生灭相。
 
 
 
    【四摄调众生,然可受三归,譬如大暗处,日轮放光晖】
 
  菩萨以布施同事爱语利行来调摄众生,调柔好了的让他们受三皈依。菩萨能够这样子,就象慧日放大光明驱散了黑暗。
 
 
 
    【自未脱诸苦,先当救艰危,无缘修四等,饶益与除衰】
 
  他自己没有完全离苦,那他在世间,他有这种悲怀到世间来度众生。他修无缘大悲,所谓无缘大悲,众生跟他无缘无故,没亲的,他都要去救度他,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逢一百十苦,甘忍未曾瞋,亦不见苦相,又不见我身。身苦二空俱,忍法亦复然,诸苦及人法,三相灭随真】
 
  甘心受百种苦不生瞋心,不现苦相,这样的菩萨破了我执。菩萨才能够如是。灭苦,行苦苦苦坏苦都灭了,我、法俱空,离相得真实。
 
 
 
    【菩萨不住道,随逐利益行,常处於三界,救济苦众生。迷道令见道,无明令得明,慧手执金錍,决膜疗群盲】
 
  菩萨在三界中利益众生,为迷路人指引迷津,帮助无明的人重见光明,他手执利器,治愈众生的盲眼这是比喻。
 
 
 
  【灭者不永灭,生者不常生,生灭毕竟空,凡圣本来平】
 
  这是说菩萨不着于两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无灭相,亦无生相,生灭本来空,凡圣本自平等。
 
 
 
    【愿从今日后,乃成法界主,不起一欲心,贪染一切女】
 
  唯愿从今天一直到成佛,不起一念欲心,不贪染一切女人,因为女人是坏道的根本,所以说要远离,不要贪婪。
 
 
 
  【愿从今日后,乃至成佛道,於一切众生,不嫌不瞋恼】
 
  从今日起一直到成佛道,不瞋恼。
 
 
 
    【愿从今日后,乃至证真如,不起颠倒心,取著世六尘】
 
  从今日起到证真如,不取着于世间的六尘。
 
 
 
    【愿从今日后,乃至无为岸,不起攀援心,念诸恶觉观】
 
  从今日起直到到达无为彼岸,不起攀缘的心和恶觉观。
 
 
 
    【今发菩提心,生生超八难,弘誓要期已,道心勿退散】
 
  现今发起菩提心,不要在三涂八难当中受苦,成佛了道心也不要退散。

(责任编辑:清凉)